销售价格:
摘要:作为发展中的后进大国,中国经济不仅面对着机遇也有挑战。产业内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标志。而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显现了她在外贸竞争中的强弱地位。本文探讨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进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外贸竞争力、对策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产品差异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一般分为三类:水平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和技术差异产品。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分为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1、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产业内贸易指质量相同由于其他产品的特性而造成的产品差异的产品,比如品牌。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生产同类的产品,这些同类的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
2、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垂直型产内贸易是指由于质量不同而造成的产品差异。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也存在档次上的差异。不仅贸易之间会有差异,一个国家内部需求也会出现这种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消费者个人的收入水平,但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出现高消费水平国家进口中低端消费品,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消费品的产业内贸易。
3、技术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是指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差异,也就是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已经标准化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样,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同类产品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4、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所谓水平一体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相似的国家进行类似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进行平行分工,东道国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从母国获得相同或相近的生产技术,从事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活动,由于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母国和东道国在同类产品上进行贸易,因此跨国公司的水平一体化投资也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来源之一。
5、跨国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投资产生的产业内贸易
垂直一体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实行纵向分工,母国从事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一般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而东道国则从事产业链中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有所不同,这种垂直一体化投资方式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投资方式。
(三)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量
当一个产业在两国之间都没有明显比较优势时,即两国间在该产业上的外贸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NX接近或等于0,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间就进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分工模式中。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是1975年由Grubel和Lloyd给出的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IITi=1-|Xi-Mi|/(Xi+Mi)
其中,IITi表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IT的取值在0~1之间。
两种特殊情况是:当IIT=0时,即有X=0或M=0时,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当IIT=1时,即有X=M时,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内贸易。
而衡量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则采用以下公式:
IIT=1-∑i|Xi-Mi|/∑i(Xi+Mi)
IIT>0.5,则表明该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四)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与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产品差异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1]这些国家生产同类的产品,这些同类的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
消费者对商品档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不仅国家之间存在这种差异,一个国家内部也存在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又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收入差异,收入高的消费者偏好高档商品,而收入低的消费者偏好低档产品,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会出现高收入国家进口中低档产品和低收入国家进口高档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技术差异产品推动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先进的工业国技术水平高,不断推出新产品,而技术后进国家则主要生产已经标准化了,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样,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同类产品就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五)产业内贸易水平与外贸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在面临广阔的国际市场时快速调整自身生产的能力,由此可见,一国经济越发达,经济实力越强,该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就越高。从发展进程看,产业内贸易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产业间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西欧一体化进程出现的一种完全不同于产业间贸易的贸易方式(Balassa,1966)。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正是产业内贸易竞争力强于产业间贸易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1、 差异产品产生的产业内贸易与外贸竞争力
(1)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认为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这些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相似。这些国家生产同类的产品,这些同类的产品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但这些属性的不同组合会使商品产生水平差异,这些国家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对同类产品中的水平差异产生不同的需求,同类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得以产生。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