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三、 我国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工作中,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不够,造成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十分严重,国家数次投人大量启动资金但效果仍不理想,应收账款发展现状令人甚忧。
(一)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畸形膨胀净额居高不下
据统计,2007年末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为1.54亿元,2008年末为1.61亿元,2009年末增加到1.78亿元,而2010年中期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继续增加,达到1.98亿元。国有企业大量的正常营运资金变为沉淀资金,企业营业资金难以正常营运,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将造成社会资本流通严重受阻,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间的“三角债”规模在2009年年末已累积至1.2万多亿元,其中超过3个月的拖欠已达0.8万亿元;截止到2010年6月末,国有企业应收账款净额比上年同期增加3.5%,增幅比5月份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另外,一些国有企业日常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只限于数量方面,而对其账龄、应收账款成本、客户信用等级等资料不予计算分析,使得账龄超过3、4年的应收账款大有所在。
(二)国有企业内部应收账款控制管理不严
应收账款的发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不可避免的。国有企业只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才能降低企业因赊销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国有企业风险意识差,缺乏对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大多数国有企业缺乏对销售客户的资信审查制度,我国的国有企业一般都没有建立资信审查制度,仅凭经验或个人感情进行赊销,在运用和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国有企业缺乏严密的赊销内部控制制度。大中型国有企业中,一般销售人员就有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赊销权,并且业务部门对赊销客户的情况记录残缺不全,企业也不派财务人员与客户定期对账,这就为国有企业发生坏账和销售人员舞弊提供了机会。三是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国有企业业务人员的业绩优劣和奖罚与货款回笼的好坏没有直接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职工的收款积极性。如四川长虹曾因先供货后付款的交易方式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造成长虹历史上最大亏损的APEX欠款案件,海外经销商的欠款达到了38.78亿元,占其1年以内应收账款总额的92.03%。由于国际市场经验不丰富,又不能死守传统的现汇结算方式,因而只能加大信用销售力度,在贸易结算方面采取了设定账期、分期付款的通行方式,这是造成公司巨额应收账款的直接原因。据了解,如今四川长虹已经加强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发展策略上,也着力实现产业的瘦身和聚焦。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法律保护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不按合同、协议规定归还到期债务是负债方的一种违约违法行为。但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干扰以及诉讼的成本效益反差等原因,一些国有企业宁愿坐视相当部分应收账款沦为呆滞账,也不愿催索欠款或诉诸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在当今的买方市场下,很多国有企业为了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不愿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债不愁、欠债有理的经济畸态使部分国有企业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纷纷效仿拖欠应付款的办法,致使三角债越积越多,结算资金相互占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国有企业深陷债务链难以自拔。如南京熊猫的应收账款事件,就是因为公司坐视马志平的关联公司长期大量拖欠货款,没有积极催讨。直到马志平的上海易美颓然倒下,欠下巨额债务,生产停顿,濒临破产时,南京熊猫在半年报时尚未对上海易美所欠的1.62亿元应收账款计提坏账损失准备。易美风暴及马志平关联公司的巨额欠款,给南京熊猫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四、 完善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对策
如今许多国有企业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有增无减,特别是有些应收账款名存实亡,严重阻碍着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摆在国有企业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一)处理好应收账款收益和应收账款成本之间的关系
企业应收账款的收账成本由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三部分组成。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的其他收入。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费用、收账费用和其他费用。坏账成本是由于商业信用的存在,使得应收账款存在无法收回的可能性而给应收账款持有企业带来的损失。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对应收账款的收账成本进行准确核算,为规避发生坏账成本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企业应合理提取坏账准备。既然国有企业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是扩大销售,增强竞争力,那么其管理的目标就是求得利润最大化。应收账款是国有企业的一项资金投放,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而投资肯定要发生成本,这就需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才应当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如果应收账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
例如,某A公司是我国一家国有大型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拥有职工近千人。公司输变电产品的产销量、净利润、人均利润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公司每年以50%以上的发展速度递增。作为一家大型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其体现行业特色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过程决定了在应收账款管理上所面临风险、控制目标、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A公司所生产的产品规格大,价值高,大部分产品都是订产的,这种“以订定产”的方式决定了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上将建立健全体现公司特性的制度体系。公司对应收账款收益和应收账款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本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与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应收账款的效益。
(二)完善国有企业信用政策
应收账款赊销的效果好坏,依赖于国有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国有企业应不断完善信用政策,争取获得最大收益,降低企业应收账款。
1.信用期间。信用期间是国有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客户的付款期间。例如,若某国有企业允许客户在购货后的30天内付款,则信用期为30天。信用期过短,不足以吸引客户,会使销售额下降;信用期过长,对销售额增加固然有利,但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因此,国有企业必须研究确定恰当的信用期。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等也增加。决策时可列表计算各种信用期下收入成本费用的净增加额,然后采用净增加额最大的信用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