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采用不同的出口退税办法,先征后退法,免抵退法以及免税法,对于不同的贸易方式出口有着不同的影响。出口退税政策使得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积极性显著上升。生产性出口企业为了减轻国内料件的征税负担,纷纷要求国内供货商将料件出口再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这样不仅无效的增加了出口商品的成本,也降低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过度发展加工贸易会增加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不利于我国国内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尽快调整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退税制度的不公平性,提高一般贸易在贸易格局中的比例,增强加工贸易的质量和层次,促使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想技术密集型转化,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出口产品转化,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水平。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应该全面考虑出口和内销之间、出口贸易方式之间的税负平衡问题,对于进料加工业务进口料件应按国内同类产品征退税率差征收增值税且不予抵扣,对于来料加工业务改为对加工费先按征税率征收,再按退税率退税,在出口加工区或保税区内的来料加工贸易实行免税政策同时进料加工贸易实行免抵退办法,除此之外,即非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来料加工贸易应与进料加工贸易一样,实行免抵退税政策。无论实行免抵退法还是先征后退法,生产企业是以出口商品离岸价为依据退还出口商品已征收的增值税,而外贸企业收购并出口的商品,是按照商品购进价格计算的,显然出口企业所承担的税负负担要比生产企业的轻。对所有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及委托外贸代理出口,一律实行免抵退法,取消出口额占季度全部销售额一半的规定,凡是一个月内有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金都得退还,并对其计算办法、管理程序及配套措施等进一步的改善和完备。对外贸收购出口应运用免税采购、免抵退和先征后退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信誉好管理佳的国有大型企业准许免税采购或免抵退;对于刚建立或规模较小的外资企业以及免税采购的企业超额出口部分则实行在征退一体化基础上的先征后退方法。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发展出口代理制度及自营出口制度。若外贸企业本年度实际出口额度超过核准的额度,对超过部分实行按购进价格先征后退的办法,下一年度则会相应增加额度。对于企业免税购进若用于内销的应补税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免税购货指标。采取免税购进办法,地方分担比例不会引起变化,但出口退税实际要抵退的税额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减,出口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会随之减轻。这不仅有利于出口退税共同负担机制的实施,激发出口地政府促进产品出口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统一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的计算方法,促进公平竞争。
(五)出口退税规模的合理确定
出口欠退税是由于每年出口退税财政预算不足,造成各地出口退税指标短缺。但是,从本质上看,由于出口退税政策刺激了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增长所依托的外贸和经济增长却没有为出口退税提供强大足够的财政支持,形成了恶性循环。在目前财政体制中,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增值税收入和出口退税责权上不一致,
对于出口退税占八成左右的东部地区而言,较高的出口退税额客观上造成中央其起隐形转移支付,即将其他地区取得的税收收入用于负担东部地区出口企业应退税额,这样会导致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增大。实际上我国出口退税额占流转税总额的比例并不是很大,如果配合合理的出口退税体制,出口欠退税问题可以得到妥善处理。
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出口退税规模是受预算制约的,通过对国家发展计划的外贸出口增长规模,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如调高或降低出口退税率等)进行周密测算,以制定对出口退税的预算安排。所以,计划安排的外贸出口增长规模是否合适,也决定了出口退税规模的安排的是否合适。如果外贸出口增长规模的安排上过于激进,会导致退税盈余,反之,就会导致退税缺口。可是外贸出口的真实增长还是主要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但国际市场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掌握的,这也导致了外贸出口规模的计划无法做到准确。
我国现行的退税数额是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由预算安排的,预算具有事先性,退多退少是由国家当年的财力决定的,并通过计划额度的形式下达,而不是根据出口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上不仅总量落后于外贸的发展速度,而且结构上出现出口口岸地区额度的分配不均,造成大量拖欠退税款,财政积累的风险加到。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政策上允许动态地对预算指标进行适度的调整。比如阿根廷,规定实际退税如超过预算额度,若在20%以内,经济部可以自行调整;如超过20%,上报议会,经研究批准后可安排超预算的退税额。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中,出口退税不纳入预算管理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设置一个可以浮动的区间,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四、 结论
出口退税是我国为促进出口而采用的出口鼓励政策之一,也是符合国际间公平竞争的原则的被国际惯例允许的一种行为,是鼓励国际贸易出口、促进全球一体化的良性措施,因此,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并成为国际贸易通行的促进国家对外贸易增长发展的政策措施。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换和国内环境的发展,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还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和规范我国现有的出口退税制度,将会使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更好的推动外贸的良性发展,达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平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志东:《现行出口货物退(免)税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黄卫平:《国际经济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剑文:《出口退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3。
4.许善达:《国家税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第3期。
5.许建国:《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税收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5期。
6.王善信、谢红:《坚持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国际经贸》,2008年第3期。
7.邓力平:《经济全球化、WTO与现代税收发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第8期。
8.梁朋:《目前我国出口退税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