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第三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2.7%,逆差逐步缩小,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终于摆脱了长期逆差的局面,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高达1,613.4亿美元,实现了41.1亿美元的顺差;到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3,478.3亿美元,进口总额为2,473.0亿美元,从此跨入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行列。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近年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3—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的34.0%的平均速度增长。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4156.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67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仍达到13.1%,2009年金融危机致全球经济衰退加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受其影响出现明显下降,出口额为3769.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9.3%,2010年出口克服危机影响止跌回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0%。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总体形势良好。如图所示。
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国际上贯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I)衡量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贸易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TCI=(Ei-Ii)/(Ei+Ii),其中Ei表示某国i类产品的出口总额,Ii是i类产品的进口总额,i=1,2,3,…n。TCI指数为正时表示本国i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CI指数为负,则表明竞争力较弱。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额都得到了持续高速增长。从1997到2003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一直为负,说明逆差虽然在减少,但进口一直大于出口。2004年则由负转正,达到了0.013。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首次实现顺差,贸易顺差达41.1亿美元。2005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0.045,从2005年开始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支柱产业。至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057,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1005.3亿美元,表明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了实质性转变。
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但在出口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是正数,特别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在200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达到了0.563,说明我国在生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而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等历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为负数,说明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较弱,还有待进一步形成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型分工,不断融入到这些领域的产业分工之中。
4.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体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体,2006年出口额247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8.1%。2007年出口额3012.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6.6 %。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规模很小,2006年出口额仅为335.9亿美元,2007年为465.8亿美元。不足外资企业出口额的1/4。
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份额最大,2008年其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67.59%。“十一五”头三年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比重逐步提升,2008年为7.41%,比2006年提高0.51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表现良好,出口额的比重一路攀升,从1996年的万分之一到2001年的不足百分之一,跃居到2008年的5.16%。
5.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方式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2007年出口额高达2968.7亿美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5.4%。而加工贸易方式中进料加工贸易又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2008年进料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71.66%。2009年所占比重为72.4%。
相对加工贸易,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可以被视为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产品。2007年我国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为391.2亿美元,不到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1/7,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11.2%。
“九五”以后,以一般贸易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就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4.3%一路下降到2003年的7.2%,直至“十五”后期这一比重才有所回升,2007年已上升到“九五”中期的水平。这说明,虽然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实施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一般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以外资为主体不利于出口的健康发展
从企业性质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所占份额较少。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和投机性很强,如果外资企业向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更有利可图的市场转移时,就不利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长远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低
我国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还不多,生产多集中于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出口产品的集中和单一,迫使很多企业只能采用降价的方式参与出口竞争,因此产品的附加值率低,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国际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我国国内特殊时期的引资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国转移加快,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种产业转移的形式决定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一度以低廉的土地、能源、人力资本等要素进行引资,并长期对外资企业实行特殊优惠待遇,使得我国在加工贸易链条当中所获取的价值非常有限。在这样的产品利润分配链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很容易被跨国公司“边缘化”,从而导致在高新技术产业当中从事非高技术工种的局面。长久来看,非常不利于我国“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
(三)企业开拓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不强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多年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始终处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前三位,且市场份额高度集中。2006年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69.7%。2008年出口到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额超过700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75%、23.57%、23.45%。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可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比较集中,企业开拓市场、创造市场的能力不强,不利于中国克服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中的消极影响。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虽然中国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内的国际分工以水平型为特征,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资金缺乏,创新不足,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多为模仿型、改进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品少,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性品牌。在中国,十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企业中摩托罗拉、希捷、戴尔等国际性品牌占了相当的比例,中国出口规模较大的手持无线电话机、激光视盘放像机、自动数据处理机、打印机、彩色电视机等终端产品中,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只有1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90%是利用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但是中国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应地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型制造企业。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只是被动地承担产业转移的结果,被动地任由产业结构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永远只会停留在全球贸易产业链的低端,甚至还有可能损害国家的长期发展。
(五)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