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须有健全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仍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稳定发展,由商务部等10部门共同实施的科技兴贸战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这些政策措施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贸易活动的积极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必须看到,由政府提供的金融支持手段有限,支持额度有限,仅依靠政府的支持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各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看,在某些基础研究和公共资源领域,政府适当的投入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不断增大,但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而言,除了政府的支持手段外,仍需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投资体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新兴的民营企业的融资仍面临着许多制约。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不具备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的能力,使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撑乏力。但更深层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自身包袱过重,而民间和私人的投资机构稀缺,落后于日益增长的民营企业的需求,融资渠道狭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兴企业的成长。
(六)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一些国家加大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度,纷纷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本国利益和本国产品,这些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认证等设置限制,包括安全、卫生、包装标志、信息技术、环境、社会、绿色、职业安全、防恐等多种形式。这种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形成市场准入方面更高的垄断和技术壁垒,使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已从传统的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扩大到新近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从整体生产状况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有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只不过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工作,核心产品出口很少,这就使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国际上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遭遇更多的阻力、面临更多的挑战。
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层面
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应以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既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又利用后发优势。在技术引进中,应鼓励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模仿、创新。
1.实施国际化战略,培育国际品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现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总体贸易竞争力水平还是较弱,因此应该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通过政府建立科学的财政政策引导机制,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资金支持的多元化。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培育国际品牌。更好地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平台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建立海外销售中心、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降低研发费用,提高销售量,占领海外市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高新技术的创新周期缩短,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规模虽然很大,但是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也较低,缺乏自主创新产品,赢利能力弱,对外依附性强。因此应加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在着重引进国外跨国公司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形成二次创新,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同时应该积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和自主产权的保护,掌握核心技术,从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快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有学者利用数据,计算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出口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28,具有很强的高度正相关关系②,这进一步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基础。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我国应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突破口,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出口结构向高端升级,延伸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的两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价格和附加值,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转化与升级,努力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缺乏科研带头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机制体制及人才观念等原因,很多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通过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提升,构建创新型的人才队伍。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吸纳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人才实现有效的整合,实现“产学研”合作,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构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5.加强政策支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
我国现在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水平不均衡,东部地区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政府应针对各地区的不同状况,充分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的潜力,采取各种措施,资助和扶持相对落后的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扩展,加快和完善高新技术的配套产业体系,提升落后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水平。
出口政策体系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特点,高新技术创新、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特点和竞争机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等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套,将战略性、操作性和国际惯例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企业层面
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不是全部。企业要提高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要加大对R&D的投入,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技术创新给予足够的肯定和奖励,激发整个团队的创新意识。
2.人才战略
在这个信息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当今乃至今后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企业可以定向从国内、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设计院所等引进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专家和高级技师。尽快培养一批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懂得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应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国内新形势。
3.提升管理水平
管理出效率,企业为最大限度发挥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是凝聚、规范、引导和激励员工为实现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为我国高新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等不足。受金融危机长远影响,世界经济滑坡复苏缓慢,高新科技领域更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重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走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必须调整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应把全球作为它的战略视野,以世界市场为其出发点,来安排它的投资、生产、技术产品开发等各项活动。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着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跨国经营公司当前所迫切需要的,是更大规模利用外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21世纪全球科技发展制高点。
引文注释:
(注1)、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可译为“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
(注2)、研究报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对外贸易现状.
参考文献:
1.冯丹、郭秀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对策》,商业经济,2010,(7)。
2.傅素英:《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特征及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宁波大学学报,2010,(04)。
3.罗双临:《中国高新产品贸易研究》,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4.赖明勇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探析》,载《经济界》,2004(1)。
5.丁玉梅:《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5月(总第368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