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1)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幼稚的中国汽车产业显然难以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完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引导自主品牌消费,为汽车品牌的打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品牌是一个巨大的杠杆,所谓有“品牌”者得市场。我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发展必须要求我国本土汽车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战略。
企业要稳固自己的品牌,提升品牌的价值。一些自主品牌,如红旗、东风、解放等,是中国汽车工业十年发展的结晶,也是企业核心资产的组成,对于这些品牌,我们应该是倍加的珍惜和爱护,并不断提高其品牌的内在价值,在战略上有意识地把它们培养成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品牌的不足,一定要在质量、性能及服务上不断地改进提高,不断提升其产品的品牌形象。加强汽车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进步使品牌变的厚重。此外我们也要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根据我国汽车的具体情况,汽车品牌要发展必须要“立足低端、瞄准中端、暂时放弃高端”。第一,先占领低端市场,以优质低价进入,创出自己的品牌,然后再进入高端市场,日本品牌战略研究所专家榛泽明治认为,中国汽车要想发展的好,必须要懂得创新和建立规范的制度,要认识到创造品牌的竞争力,不只是看其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制定好的计划,以“价值品牌”来取胜。第二,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就是通过在核心技术上的消化和吸收上多下工夫从而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从而创立或拥有自主的品牌。
(3)抓住发展机遇,加速品牌创新。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发展期和转型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容易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所以我国民族汽车行业和合资汽车行业都应该抓住创新,加速品牌的创新。根据发展阶段决定创新战略,并需要内在激励机制和克服本身的制度性缺陷。
(二)未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提高产业集中度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金融危机后世界汽车产业格局将有所变化,我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迅速形成一家或几家世界级规模的大集团是必要条件。我国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拟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综上所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重要战略。其目标是通过产业组织调整,使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以上,并至少形成一家产能超过400万辆、可与世界顶级汽车集团相比的大集团、大企业。
2、通过集成创新等多种途径创建自主品牌
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一向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短板,然而一个强大的汽车产业必须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一系列自主品牌。就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看,短期内在自主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还不现实,还要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集成创新是将各个已有的单项技术有机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其目的是有效集成各种要素,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奔腾”系列轿车就是集成创新创建自主品牌的成功典范。最初老款奔腾的发动机、底盘等都是引进大众和马自达等的技术,也融合了部分自主技术。通过几年的发展,新一代奔腾轿车进行18项技术改进和豪华配置的升级,真正做到引进技术的再创新。通过品牌在市场上的成功,带动一汽轿车研发体系能力增强,使自主研发技术掌握得更加纯熟。现在奔腾已成为继红旗后,一汽旗下又一款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轿车。只有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的不断增加,逐渐占领国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认可,我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
3、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市场化进程
随着石油资源过度消耗和环保的要求,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其开发和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开发都处于初始阶段。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工作开始较早,基本上没有与世界先进水平拉开差距。因此,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将使我国汽车产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首先,要保证研发资金的投入,每年保证专项的科技经费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且逐年增加。其次,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阶段目标,确立开发重点,在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上取得突破。以汽车企业为中心,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合理分工、广泛合作,整合各方面研发资源,形成合力。最后,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同步进行。充分利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培育市场,开展产品推广和市场开拓。
(三)汽车产业政策选择
1、确立正确的汽车发展战略
当前中国的汽车产业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以引进为主和以组装为主的产业依附型发展道路。在短期内选择此条路线,既可以迅速填平市场供求缺口,又可以借助外力很快提高国内汽车的产业技术水平。但是,从长远看,中国不能靠“卖市场”发展本国汽车产业,永远走引进-落后-再引进之路。要确立正确的汽车发展战略,应该走引进-消化-开发-自主创新的产业主导型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学习日本、韩国的经验。日本汽车也是从引进模仿开始的,20世纪50年中期日本开始利用10年时间大力引进国外技术,提高汽车企业的设备现代化;70年代后该国致力技术革新,增强本国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到8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汽车产量头号大国。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汽车工业发展计划,通过引进技术提升汽车产业水平,70年代初又制定了汽车工业长期振兴计划,引导汽车企业重组集中,把轿车生产作为发展重点,鼓励自主研发新车型,要求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韩国拥有了自己的著名品牌汽车,汽车产量也从70年代仅有2万多辆迅速增加到90年代的230多万辆,国产化率达到70-95%,汽车出口率也达到产量的1/3。从国内部分制造行业的发展看,也有值得汽车产业学习的成功经验,比如彩电业在上世纪80年代也是采取了大量引进、合资建厂的做法,到了90年代全国彩电产业开始重组兼并,大企业纷纷展开研发创新活动,并创建了像海尔、长虹、TCL和海信等著名国产品牌,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从现在起国家应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发展条件,鼓励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汽车企业组建自己的创新中心,建立研发基地,加速研究开发和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2、尽快消除汽车产业投资中的虚热行为
对目前已经出现的汽车投资泡沫应进行结构性调控,从行业准入制度、投资审批、土地供给、环保评估、银行贷款以及进口设备退税等方面进行适度控制。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当前的“造车运动”中一定要矫正地方政府的行为,政府是“裁判”不是“运动员”,不能直接参与汽车投资,政府应为汽车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采用经济手段,对汽车产业采取实行扶优扶强的策略,支持大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间开展重组兼并,通过汽车业的重组兼并消除过剩和重复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化经营。
3、鼓励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
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对中国来说并不全都是好消息。滚滚车流涌入市场,不仅使道路堵塞,而且还使空气污染,能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中国的大气污染总量中有79%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全国石油消费增长中有60%是由汽车引起的。因此,第一要提高大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第二要推行最严格的欧洲燃油标准;第三要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制订新的汽车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汽车企业发展更加优良的低排放技术,引导他们开发混合动力车、新能源汽车。
4、改善汽车的消费环境
首先,尽快建立汽车的产后服务体系。既要鼓励民营企业、外商进入汽车售后服务领域,同时也要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建立汽车专卖店和连锁销售体系。为了支持消费,还应尽快完善汽车召回制度等。其次,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消费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三是创建专业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目前,国内已有4家外资背景的汽车金融公司分别在上海、北京开张营业。面对数以万计的汽车购买者和销售者,仅有几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是远远不够的,还须鼓励国内汽车企业集团、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专业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针对汽车消费者开展车贷服务。在国内汽车市场上,只有允许多元化的汽车金融公司并存发展,才能形成有效竞争;只有竞争才能减少车贷的中间环节,减少服务费用,拉动汽车的消费。
四、结语
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目前此种情势下,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积极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来发展我们的自主品牌。依托和国际巨头新的合作机会,抓住时机,积极学习他们新的制造工艺、技术、来发展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工艺、技术、产品等,并同时进军国际市场。同时还要采用经济手段,对汽车产业采取实行扶优扶强的策略,支持大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企业间开展重组兼并,通过汽车业的重组兼并消除过剩和重复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化经营。
参考文献:
1.[美]威廉•沙门主编,哈佛商学院MBA管理全集市场营销卷,《品牌创建与形象维护》,•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第一版
2.[英]莱斯利•德•彻纳东尼著,蔡晓煦段瑶徐蓉蓉译,《品牌制胜一从品牌展望到品牌评估》,中信出版社,2002年 第一版
3.[美]斯科特•贝德伯里斯蒂芬•芬尼契尔著,苑爱玲译,《品牌新世界》,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第一版
4.李光斗著,《卓越品牌七项修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5.[英]约瑟夫•莱波拉苏珊•戴维斯莱恩•帕克著,周尚光译,《品牌策略新观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 第一版
6.王永龙,《21世纪品牌运营方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 第一版
7.陈放著,《品牌学:中国品牌实战原理》,时事出版社,2002年 第一版
8. 张占武:《比较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模式和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9. 徐长明、陈建国:《2008中国汽车市场展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第8版第1次印刷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