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2/3的电池产至中国。最近的调查表明,至2010年底,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可能超过20亿瓦时。我们在加大对汽车动力电池投入的同时,应该更关注电池的研发工作,不但要高度重视现有技术的改进,还要高度重视新一代电池技术的研究,以免在未来的白热化竞争中再落后。
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还要重视汽车的安全性能。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整合国内科技和资金资源,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方面关键技术的研发。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相关权益。在支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专利和购买外国专利,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传统汽油发动机汽车上的安全技术,是不是可以全部复制到新能源汽车?这是新能源车在安全方面面临的问题。国外汽车企业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我们借鉴。例如丰田公司称“丰田车符合苛刻的美国标准”,丰田车已经完全符合非常苛刻的“美国FMVSS法规”的标准。在触电等方面,可以确保HV车(包括PHV车)具有同汽油发动机车基本相同的安全性。汽车基本安全理念都是以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为核心,追求以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事故分析为基础的“汽车实际安全”进行产品研发,通过模拟和实车测试等方式反复进行评估,再进行商品化的过程。特别是在被动安全性能开发方面,丰田涉及电池的车辆上,也针对电池的特性不断地进行安全项目相关的测试。比如在极寒(约零下30度~40度)、酷暑的极端环境下进行适应性测试、确保耐久可靠性以及碰撞时的安全性等。目前,丰田已经在5个国家进行了约1050万公里的实车耐久行驶试验。而且,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彻底贯彻品质管理,丰田设置了类似生产精密机器那样的无尘生产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需要重视的。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问题分析
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支持,我国已基本掌握了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取得了标准体系和检测、测试方面的重要进展,但与支撑产业规模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事实上产业发展所需的初始规模还未形成,拓展阻力较大,而且产业配套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功能和服务水平不强等都是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新能源汽车产业规范不完善、盲目建设问题分析
新能源汽车项目盲目上马,汽车产品质量下滑,应将新能源准入标准将提高。汽车企业盲目攀比导致蜂拥而上的新能源计划,导致很大的资源浪费,盲目去做,不顾实际情况,必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阻滞。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处于示范阶段,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准入管理规则还不健全,目前急需尽快实现产业化,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规则的修订与完善,应该进一步强调和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发展,具备新能源准入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生产资格,同时允许自制新能源汽车底盘的应用;二是推动自主研发,要求发展新能源汽车,要掌握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防止简单精装;三是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对起步期和发展期的产品,在安全跟踪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将对企业规模和技术研发实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的不仅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也意味着行业调整的契机已到来。新能源的推动力将带动新一轮的投资和经济增长,排放升级就要求产业的每一环都进一步加大技术投资,来降低排放,并优化从零件到整车的产品性能,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2.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联盟化问题分析
我国必须在新能源技术上领先世界,掌握新能源核心的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析不够、技术准备不足、急于求成的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力量薄弱、分散,未形成产业体系联盟化造成的;有些企业则表现为犹豫不决,手足无措,行动迟缓。目前,小型车企投资热情较高,想以此获得做大的机会;而部分大型车企则是处于观望状态,谨慎投资心态浓重,多是处于多看少动状态,部分大型车企日前因此被批不作为。在此背景下,依靠小型车企显然难以支撑起庞大的研发投入,而缺失大型车企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虽然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体系,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如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电解液,目前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市场被关东电化学工业、森田化学等几家日本企业垄断。目前出现的新能源汽车热,一方面是车企看到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更多的是冲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巨大投资而来,想从国家投资中分一杯羹。目前我国财政部对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按照节油率分为五档补贴标准,最高每辆车补贴5万元;纯电动汽车每辆可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汽车每辆补贴25万元。而“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则催生了巨大市场空间,各大车企为此纷纷推出新能源汽车,以此获得地方政府补贴。目前,部分车企的新能源技术多是外购,许多采用外国技术,自己再次沦为像传统汽车业一样的加工车间。这样,虽取得了政府补贴,但难言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强国梦的实现。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车企各自为战,存在重复建设和研发,从而使有限的资源被无谓地消耗,且出现了部分产能过剩。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产业联盟是必由之路。
我国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阶段性战略重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借鉴国际经验,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战略重点,采取近期开发与中长期发展并重的策略。近期发展柴油机、汽油直喷、汽车轻量化、混合动力等技术,中长期着眼于高水平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汽车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拥有的资源、文化、习俗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同时应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企业战略结构及经营策略。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方共同参与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以客车为例,平均每辆车比普通客车价格高60万元,没有政府的补贴,根本打不开市场。这种“政府之手”在其他行业发展的初期也不鲜见。政府应重点建设一批企业无法承担的项目,如公用充电站、能源补充站、维修设施、交通配套设施等。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企业可以参与兴建一批加气站来服务燃气车辆,电网公司可以在自己的低压电网上建立公用充电站系统。我国有许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所以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战略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必须从普通消费者角度思考如何为电动车充电,例如车辆在家充电的条件是什么,城市里许多车辆停在路边,这如何充电?必须有人为在驾驶员需要的地方提供电源,像写字楼地下停车场里就要有充电设施。如果这些基础设施不存在,就无法使用电动车,所以推动的速度不完全取决于研发,而取决于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所以,这需要政府主导,多发力量共同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
2.积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者成熟度
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在技术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应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给予财税支持,出台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优惠政策,如减免车辆购置费、提供补贴等,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同时,要进一步调整燃油税政策,提高传统汽车的持续性支出。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培育崇尚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文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比如,近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消费政策,提出2009年至2011年,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至5%左右,并把补贴涉及到私人购车,这是我国首次将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范围从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扩大到个人购买,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启动的催化剂。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多地政策支持(见右图3-1),近期也有一些试点省市将有多项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出台,形成破局之势。通过积极政策,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图3-1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
将新能源汽车带到千家万户,带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