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汽车能源动力技术的变革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混合动力有望在近中期逐步普及;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商业化大约在2020年以后。面向中长期的汽车技术发展,我国汽车所处的这一技术变革时期为我国交通能源动力系统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汽车企业要抢抓机遇,观念创新,占据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制高点。从我国汽车发展阶段看,具有后发优势。我国汽车工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相对常规汽车而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政策得当,可以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转型。实施汽车动力系统变革,是多年来我国发展清洁汽车和电动汽车成功实践的战略总结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时,要汇聚多方资源,攻克技术瓶颈,走低碳路线;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产业联盟;强化专业分工,实行产业分区。
(一)汇聚多方资源,攻克技术瓶颈,走低碳路线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采取的对策应该是综合性措施,应当采双管齐下的解决路径。基于我国汽车能源动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目标应当是立足转型、尽快转型。但是,新型汽车能源动力系统与现有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和节能环保问题还要靠现有汽车能源动力技术解决。为此,应当选择一种“过渡”和“转型”并行互动、协调发展的战略。发展新能源汽车解决紧迫的能源安全问题,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瞄准未来汽车竞争制高点和实现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开发和推广先进内燃机与混合动力汽车,解决紧迫的节能与环保问题并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推进动力系统技术转型。二是研发和应用气体燃料、煤基燃料和生物燃料等汽车代用燃料,促进交通能源来源多元化,同时有步骤的推动基础设施的扩展和转型。三是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车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促进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创新与重点跨越。近年来,国家攻关计划、清洁汽车行动、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变革。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我国汽车能源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以城市车辆为重点,加大各种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开发力度。以混合动力为统一平台,通过平台化、系列化实现规模化,通过规模化推动高端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以政策标准法规为导向,促进轿车小型化、公交优先化,推动交通理念和消费观念的全面进步,为符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创新技术创造市场环境。
(二)创新商业模式,建立产业联盟
为把我国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强、做大,建议国家推动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与兼并活动,通过资本市场对现有企业实现整合与重组。积极探索中资主导型、外资主导型、中资控股型、外资控股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优化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鼓励中外企业以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和创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实施严格的公平竞争与反垄断环节的重组审查制度。包括比亚迪在内,奇瑞、吉利、长城、上汽等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商,现在无一不将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研发放到了核心位置。然而,我国的电动汽车,眼下却面临着重重困境:充电网络建不起来,使用不方便,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产量就上不去,而无法大规模生产,价格也就必然居高不下,如果我国的电动车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丧失的不仅是市场,更是一次领跑全球的历史机遇。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投入巨大。以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的资本和研发实力,单兵作战未免势单力薄。因此,有必要汇集各方力量,整合国内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资源,建立新能源汽车国家平台,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新能源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伊始,就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升到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制新车型,占据未来市场。不可否认,国内有一些汽车厂家在新能源汽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放眼全球,美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恐慌之后,新能源能够在未来五至十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欧盟也宣布,在 2013年前投资 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区的“绿色经济”。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在这种大规模投资的带动下,发展速度可想而知。我国在基础研发实力和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上,与人家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考虑集中我们的力量,加速我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发速度。这样,才有可能与人家进行竞争。至于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各家企业可以坐在一起协商、探讨。可以考虑采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这需要各家企业协商。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战略眼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能只考虑我们国内厂商间的竞争,最关键的是国外汽车巨头对我们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这种威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三)强化专业分工,实行产业分区
专业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如果想实现快速突破,就必须在效率上下功夫。可以考虑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分区,哪块应该由企业做,哪些应该由企业联盟做,哪些应该由国家支持做,这个应该明确。目前整个产业全部由汽车企业来做,从我们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有些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二是大马拉小车浪费资源。比如说电池,电池投资巨大,要有非常雄厚的材料技术基础,我们要多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例如,现在日本人已经把能量密度做的很高了,同样重量和体积的电池他们的密度已经比传统的要高出一倍多,这个东西可不容易,材料、数据这些技术都是很复杂的技术,都不是花一点点钱能做得到的,所以美国人、日本人一上一个大的电池厂就十几亿美金。电池这一块还是由国家统筹来安排。当然,国家也不是包干,建议支持三、五家有基础的电池企业来做这件事情,专门做一些通用的模块,然后各个企业根据新能源产品的需要做集成。汽车企业要将系统集成和应用,电控和电机这两方面做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国家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加上企业有电控、电机等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所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行分工很必要。只有集中力量攻击关键点,每个点都做得有声有色,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是一盘活棋,也才能跟国际汽车巨头有竞争的资本。
五、结语
汽车能源多元化、汽车动力电气化和汽车排放洁净化是新能源汽车总的发展趋势。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加强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扶持力度,陆续开展“十城千辆”、私人购买补贴等一揽子示范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能源汽车走向消费者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还存在着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形成、产品成本过高、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全面走进普通家庭,还为时尚早。但是,随着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大批量进入市场,其成本必将大幅度下降,逐步具备与传统汽车相竞争的实力。同时,国家已加大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确提出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相信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将不断成熟,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进入普通家庭已不是一个梦想。总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在汽车工业全球化,全球汽车交通能源面临重大挑战之时,我国汽车工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促进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富、胡冬雪著:绿色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以新能源汽车为对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06:97-121
2.邵毅明主编: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03:186-201
3.崔胜民主编:新能源汽车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9:36-66
4.吴基安、吴洋编著:新能源汽车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09:123-170
5.康龙云编著,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17-29
6.贾新光 编著,大洗牌中国汽车谁主沉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116-120
7.(日)山崎修嗣著,李东军 总译,中国汽车产业[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8:45-5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