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2.扩大行业内部交流,共同增强出口发展能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发展趋势,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增强整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出口的整体水平和效率。中国入世几年来,许多产品激增,招致国外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和紧急保障措施等方面打压。主要原因在于广大中小企业出口目标不明确、渠道狭窄、缺乏及时出口信息反馈和有效宏观调控手段,通过行业联合,加强交流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盲目状态的发展。另外,从市场经济学角度和我国整个光电行业发展来说,在保证行业发展水平及国内行业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的同时,行业协会等组织应增强光电行业中不同角色的广泛交流,促进我们光电产业领域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企业
1.立足于自主开发,掌握核心技术。国内研究开发红外技术的应用,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但是,西方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比我国研发的历史要长的多,其高端的质量更是国内同类产品目前无法企及的。特别是红外探测器——红外热像仪的核心组件,目前全部进口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国内红外热像仪的出口方面,由于质量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出口商更多是面临世界级竞争伙伴的压力。企业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
(1)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构建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选择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同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全方位合作,高标准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选择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数量众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群中光电技术的中坚力量。
(2)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及技术经验。随着国内经济逐步面向全球化,国内许多行业都面临着管理“瓶颈”的问题,光电行业更是如此。企业在引进先进核心产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确保产品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的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和经营。我国光电产品出口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一直较为薄弱,出口产品中真正拥有自主品牌还很少。光电企业要在资源的合理配置上,把握人、财、物的优化组合,努力做到强势联合。同时从产品流程上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尝试从生产、加工、包装、宣传、营销到出口的多元一体战略。出口企业应当重视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增值环节,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品牌价值链,着力培养品牌产品;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创新产业集群,树立区域品牌;建立中国自主品牌,使自己的品牌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有效规避风险。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应特别关注和加大开拓发展中国家中那些经济发展较快、贸易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些市场拥有巨大商机,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值得我国光电行业外贸出口更加关注。通过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来拓宽我国光电行业的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高附加值含量。我们的整个光电行业出口应当转变原有思路,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高端发展,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提高整个光电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
从以上红外热像仪行业的出口情况不难看出,我国光电行业在出口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光电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出口竞争任重而道远;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在不断巩固,我国的光电行业也在日趋成熟。在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立足以质取胜,积极自主开发,衔接好以红外热像仪为代表的光电行业中的上下游产业,积极应对国际出口形势的变化,就一定能加速我国光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开辟光电行业出口发展的新篇章。
【引文注释】:
(注1)郑海龙、戎卫东:《中国未来20年外贸出口发展趋势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期,第27-31页
(注2)中华商务网:《2009-2012年红外热像仪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2009年9月
(注3)郑双怡:《中国光电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高新区》,2005年第8期
(注4)翁东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其面临的新挑战》,《亚太经济》,2004年第6期,第23-26页
【参考文献】:
1. 张厚明:《当前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外贸结构的特点与趋势》,《产经论坛》2008年6月,第26-28页
2. 唐晓华、张保胜:《电子产业竞争的特殊性分析及其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第57-64页
3. 曹陆松:《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中国商界》2008年第7期,第174页
4. 余军华、解洪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经贸论坛》2006年9月刊,第5-10页
5. 王儒:《我国电子产品参与国际贸易出口的思考》,《经济师》2007年第4期,第50-51页
6.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7. 黄泰山:《出口营销实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
8. 张娟:《电子商务,点燃激情的时代》,《中国电子商务》2007年6月刊,第11-13页
9. 戴林:《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加入出口管理要素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10月刊,第154-158页
10. 盛水源:《入世后我国电子外贸的特点、问题及建议》,《中国电子商务》2003年第1期,第12-14页
11. 翁文祥:《谈谈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电子质量》2004年,第110-112页
12. 沈明高、何茵:《危机考验中国出口竞争力》,《财经》宏观周报2009年8月17日刊
13. 谭亮:《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对策》,中南财经大学工商学院,2009年
14. 参考杂志:《红外》2009年第1、2、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