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1、缺乏外贸经营权
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体制下,国家商务部所属各机构和下属的4000多家外贸专业公司构成了对外贸易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外贸体制是在单一的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模式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国家集中控制为其主要特征。虽然近年来,随着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企业越来越多,但中小企业囿于自身经营规模过小、资质缺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无法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进出口权,因而自己的产品往往只能通过一些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外贸公司委托代理出口,从而无意中增加了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环节,延长交易时间,徒增产品成本,影响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积极性。
2、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纺织、小五金、轻工家电类行业中,而最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我国上述行业的出口限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比如,许多国家对我国出口到该国的纺织品,增添了配额或者许可证制度,比如美国每年都对我国纺织产品进行所谓的年度配额设置;部分国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小五金和轻工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比较著名的是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多次在欧洲国家遭到不公平的对待;还有的国家竟然纵容本国企业对我国家纺产品进行恶意的打砸抢烧行为,比如中国鞋业在意大利遭受“有毒调查”,在俄罗斯与西班牙遭受大规模焚烧与哄抢,而上述国家的政府则撒手不管。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积极性。
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应当说,我国政府在对待中小企业在外国的非人遭遇的保护力度显然不够的。一方面,它可能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不强大相关,导致部分国家的不法商人与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另一方面,政府在对外保护本国企业或者公民利益的法制与政策建设也处于空白之中,比如,我国至今没有颁布《保护中国企业与公民对外投资经营法》,这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积极保护本国企业或者公民对外投资与经营的政策与做法差距较大(注9)。
4、个别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2009年上半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石化、轻工、家电、机械等十多个产业扶持与振兴规划。然而,当人们解读这些产业振兴规划内容时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扶持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产业档次与品质水平。比如,家电行业的振兴规则,通过“节能补贴”来刺激龙头企业格力电器、美的电器、青岛海尔等;机械行业则依托重点工程提高国产化率、装备自给率;而石化行业则多数是大型企业,比如炼油、乙烯、农药、化肥、橡胶助剂、合成材料行业等。面对如此之多的行业振兴规划,中小企业往往只能站在一边看着“大哥大姐”企业在“提速”。
5、中小企业获得融资较困难
中小企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企业家底薄弱、经营举步维艰,因而在各大商业银行放贷确定对象时,一般都排不上号。就是一些企业经营相当红火、投资回报率极率的中小企业,在要获得银行大额融资时,常常需要企业提供抵押或者担保人,并且手续过程冗长繁琐。多数中小企业因为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错失许多发展机遇。还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失去了一次机会,可能竟然会让它们走向衰落。
三、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误区
最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势头有增无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与此相不适应的是部分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存在着许多误区,令人担忧,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误区:
(一)经营观念误区
部分中小企业以为能够做好本国市场的工作就是万幸,而从事国际市场与竞争的参与那是大型企业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种小富即安的经营理念既是中国千百年来封建自闭经济的残余影响,更是人们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的生动写照,因而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束缚着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经营脚步,也制约了这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自卑心态误区
在就中小企业走国际化经营课题的走访中,发现部分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对开展国际贸易、参与国际竞争存有相当的自卑感,认为自身在规模经营、信息优势、产品档次、社会声誉等方面远不能与大型企业相竞争,更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著名企业相抗衡,因而在国际竞争中较多的保持过于的谨慎、甚至自卑,该出手时未出手,失去了一部分发展机遇。
(三)短期经营误区
在我国的部分中小企业中,广泛存在着“捞一把”的短期经营观念,这样的经营观念无论在国内市场,抑或国际市场均有所反映。比如,部分中小企业趁着与他人签有委托加工合同之际,将一些明显低于合同约定或者相关标准的产品,“搭车“出货,既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同时也砸了自己的牌子;另有一部分中小企业抱着“一捶子”买卖,捞得着捞一把的思想去参与国际竞争,不注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往往以单纯的低价迎取国外客户,严重伤害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经营的形象;更有绝个别中小企业打着国际经营的招牌,搞起坑蒙拐骗之勾当,在“捞着”之后,企业便注销金蝉脱壳。
(四)低价促销误区
许多中小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之际,最主要的招术就是低价促销。他们认为,同样的价格比质量,同样的质量比价格,坚信价格取胜之道。在实际的经营中,大多采取薄利多销、低价促销、让惠于客户的打价格战的策略,殊不知,低价的产品反而迎来了“低档次”的印象。比如,上个世纪在美国市场上,一件中国的丝绸衬衫可买至三四十美元的好价,许多美国上层人士以能够穿着中国的丝绸衬衫为荣,但是这样的局面很快被我们自己的竞相削价、低价恶性竞争所突破,未出几年,中国丝绸衬衫在美国市场上的卖价仅为七八美元,使得国内多数企业陷于亏本境地,而过分廉价的产品反而失去了原先拥有的高贵、典雅的风光,令人痛心不已。
四、国外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验与启示
他山之玉,可以攻玉。发达国家为推进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之路,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良好了参照模式和可供资讯。
(一)美国中小企业
与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言,资金的匮乏往往成为其主要的问题之一,因而适宜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便成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直接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渠道有三种:一是向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二是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小企业提供自然灾害贷款;三是向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国际贸易信贷计划(ITL)和出口周转资金贷款计划(EWCP),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注9)。
(二)德国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的风险自然不待我说。作为政府,应当积极研究制定各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制度与政策。这方面,德国政府做得比较出色,值得我国中小企业学习与借鉴。一方面,政府建立风险投资。德国政府就曾运用风险投资扶持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小企业500多家,主要采取提供金融、咨询、信息等援助政策和措施。如在基层由大学帮助建立许多创业者中心、技术中心等研发设施,在市场化融资上提供风险投资渠道,方便科技型中小企业面向市场融资。如为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票上市、开辟资金市场等方便。另一方面,就是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直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德国,建立风险投资公司的大型跨国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并在不断增加。西门子、拜耳、戴姆勒一奔驰等一大批企业均拥有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此外,一些大企业联手建立风险公司,如德国BASA、伯林格、曼海姆、克诺尔和格尔克等公司,共同联合组建了海德堡风险投资公司(注10)。
(三)日韩中小企业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