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全国用电量(万亿千瓦时) 0.0043 0.2566 1.35 1.47 1.64 1.89 2.18 2.48 2.82 3.25 3.43 3.64
用电量增长率(%) 0 5.11 11.36 9.0 11.6 15.4 15.18 13.59 14.0 14.42 5.23 5.96
全国装机容量(亿千瓦) 0.0185 0.5712 3.19 3.38 3.57 3.80 4.42 5.17 6.22 7.13 7.93 8.74
供电企业文化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散、不成体系到统一、系统的文化体系。国家电网公司作为一个拥有51个全资、控股企业,员工逾150万,资产超万亿,经营区域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电服务人口超过10亿的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自2003改制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建设企业价值理念体系,积极推进企业文化管理,行业特征突出,国企特色鲜明。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追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史,其主要经历了从自发、自觉到逐步完善的三个发展阶段。
形成与探索的自发阶段(1949-1978年):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忘我工作、艰苦奋斗为内容的电力优良传统文化,成为电力文化中抹不去的历史烙印。1958年,水利电力部的成立,更加促进了电力文化的初期探索与自主成长。
内化与发展的觉醒阶段(1978-2000年):期间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8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建设理论被引入电力企业,以“全面整顿”、“企业升级”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第二次90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开始普及,提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创一流等先进管理方法。第三次1998年前后。开展了以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教育,供电服务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实现了电力在管理思维上的巨变。
创新与推进的自觉阶段(2000年至今):2000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宗旨和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简称“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坚持“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简称“三抓一创”)的工作思路,精心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公司价值理念体系,成为推动供电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
目前,尽管一些供电企业能够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职工归属意识、增强职工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风格以及职工归属意识的影响却较为有限。原因在于部分供电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它们往往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去,仅仅把服装、口号、徽标等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作为企业文化的全部。而事实上,企业文化的内核既非纯粹的厂容厂貌、企业形象标识,也不是脱离企业管理实践的单纯的精神号召,而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培养形成的、蕴藏在企业所有活动中的一种内在涵养。只有以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为基础,形成一种能真正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深层的企业文化,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认为企业竞争凭得是硬实力,只有售电量、利润和线损率等指标才是企业的命脉,这不仅是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也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供电企业的少数管理人员总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不把企业文化建设当回事,觉得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解决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问题,是务虚的、无用的。企业文化的“万能论”者认为,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自然就会一好百好,没有看到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作后盾,只有在企业现有的实力基础上,企业文化通过深入公司的战略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精神风貌等,才能整合现有各种资源并形成企业竞争的强大合力。这些做法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空洞抽象不明确,如果不及时更正,企业文化建设只能是“水中望月”、“空中楼阁”,最终会导致企业的文化特色逐渐淡化,企业文化向心力日渐衰减,流于为文化而文化的形式。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装饰。综合分析一些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一样。照搬照抄的企业文化不能入脑入心,不仅得不到员工认同,反而造成失信、虚伪、投机与混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4忽视企业文化的氛围营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