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申诉机构必须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直接负责,这样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沟通和监督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申诉机制还要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能够保证员工有不满,可以迅速得到解决。顺畅的沟通渠道还要注意保密性,使员工在表达不满的同时,能够不被自己的主管报复。一般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邮件,电话沟通。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民营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员工可以在上面畅所欲言,企业可以在网站上开辟一个版块专门供员工发泄不满。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民营企业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的一般原则外,对以下几点还要特别注意。
1.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主体
绩效考核的主体主要有自我考核,上级考核,同级考核,下级考核和外部考核等几种类型,选择不同的考核主体有不同的优缺点,民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以及绩效考核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主体。自我考核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反省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员工优点和特长的发挥,但是容易出现高估的倾向甚至有可能出现做假。直接上级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员工对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勤奋程度,但是直接上级有绝对的权力,容易造成专断或产生个人偏见。同级考核的优点是同级员工能够清楚地辨别出员工在没有上级监督时的行为表现,但是员工之间的竞争可能使结果偏低。下级考核有利于听取员工的意见,但是由于无责任,容易流于形式。外部考核较能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绩效,但是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且成本较高。
2.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间隔
民营企业的绩效考核往往过于频繁,耗费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因此,要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间隔。设定绩效考核间隔期应根据民营企业中不同员工的职位以及各项工作的性质来定,力求科学。绩效考核包括对工作绩效的考核和对员工努力程度,成长程度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面。企业的绩效考核不必每次都考核到绩效考核的每个方面。
对于工作成绩的考核,由于其直接涉及到员工每个月的薪酬,因此,对于工作成绩,工作结果的考核一般每月进行一次。对于员工的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成长,可以每半年考核一次,因为员工的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完成,适当延长考核期,结果会比较明显,同时会降低企业的考评成本。对于员工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的考核周期,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考核周期太长的话,容易使员工产生松懈;考核周期太短,会使员工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不易反映真实的结果。同时,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一般建议对于员工努力程度的考评周期在三个月。而每年企业都应该对员工的整体绩效进行考核,包括绩效考核的各个方面。这样,能对员工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其再接再厉,同时,对于表现好的员工可以进行年终奖励。
3.根据民营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绩效考核方法
只有合理的选择并恰当的运用相应的绩效考核方法,才能够进行客观、公平的绩效考核。民营企业在选择绩效考核方法时需要考虑组织管理的文化特征以及被考核者对绩效考核方法适应性。除此之外,民营企业受规模、财力所限,在选择绩效考核方法时应当以简单易行,成本经济为原则。
绩效考核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关键事件法、员工比较评价法、行为对照表法、360度考评等。但是作为管理比较薄弱且绩效管理体系并不完善的民营企业来说,机械地套用上述方法,容易使绩效评估成为考评双方的博弈游戏,轻则不能提高绩效,重则产生内部矛盾,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因此,选择和组合考评技术方法,要慎重考虑企业的文化、管理者的素质等因素,最好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能保证员工的充分参与,使员工在绩效沟通中已明确绩效考核的方法,并认可考核的方法。
4.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关键。民营企业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时要重点突出、便于操作,使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相关、真实完整、科学合理,应尽可能的采用定量化的数据,避免或减少那些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指标。
5.对绩效考核者进行培训
民营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前要对绩效考核者进行培训,使考核者能够真正意识到绩效考核的意义和价值,并且通过培训使考核者能够正确的理解考核内容,合理的把握绩效考核的标准和恰当的使用绩效考核方法。这将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绩效考核者的素质,使民营企业绩效考核者能够更好的利用考核系统对被考核者进行准确、公正的考核。
参考文献:
[1]王淑红,龙立荣:《绩效管理综述》,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9月,第40-44页。
[2]安鸿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5月,第43-45页。
[3]廖三余:《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16页。
[4]黄伟宏:《TP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徐永虎,洪咸友,郭亮:《西方绩效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7 年,第89-91页。
[6]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