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图表3:我国主要汽车品牌保有量情况
单位:万辆
序号 汽车生
产企业 汽车品牌 汽车
保有量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1 上海大众 桑塔纳 172.99 15.11 16.09 20.00
2 一汽大众 捷达 120.78 14.22 17.68 20.11
3 天津一汽 夏利 90.25 18.44 16.19 13.45
4 广州本田 雅阁 67.95 11.4 12.32 11.80
5 上海通用 凯越 65.25 15.09 17.65 19.68
6 上海大众 帕萨特 64.19 6.72 11.38 12.05
7 北京现代 伊兰特 56.68 17.38 16.97 12.03
8 奇瑞汽车 QQ 45.03 11.39 13.2 13.02
9 东风神龙 富康 42.03 5.03 5.07 2.80
10 长安铃木 奥拓 41.58 5.48 3.93 3.19
11 上海通用 别克君威 37.51 6.45 3.41 1.53
12 一汽大众 奥迪A6 34.33 4.23 6.34 7.26
13 一汽大众 宝来 33.19 3.94 3.83 5.86
14 广州本田 飞度 30.85 8.92 5.92 6.33
15 吉利汽车 美日 30.36 7.61 5.91 7.93
16 上海通用 赛欧 28.64 4.61 2.64 2.05
17 上海大众 波罗 27.80 1.55 5.64 9.04
18 一汽丰田 花冠 25.73 6.74 8.01 6.40
19 长安铃木 羚羊 24.12 2.53 4.76 3.93
20 奇瑞汽车 旗云 23.23 5.85 10.13 9.54
21 东风神龙 爱丽舍 22.12 4.27 4.24 3.14
22 一汽轿车 马自达 21.04 5.04 4.6 5.40
23 悦达起亚 千里马 20.83 6.62 3.52 0.53
24 长安汽车 福克斯 20.47 1.24 7.97 12.50
25 吉利汽车 豪情 20.27 4.76 2.17 0.54
26 北京现代 索纳塔 20.04 4.35 3.71 2.55
27 一汽丰田 威驰 18.58 2.67 3.64 3.94
(二)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分析:
1、我国自主品牌的现状:
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30.8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占有率比上年略有降低。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我们的自主造车者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却规模有限的局面。几年前汽车业的准入门槛之低和利润之高吸引了诸多的国内企业参与,目前轿车自主品牌有37个,自主品牌各厂商之间的技术差异不明显,对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的依赖远大于对技术的依赖,特别是规模的严重不足,致使多数自主品牌企业陷入残酷价格战而疲于奔命。在自主品牌企业阵营中,生产规模达到20万辆左右的只有奇瑞、天津一汽、吉利三家企业。
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将一个国际型汽车企业的生死门槛定在了15万辆以上,规模是保证其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达到单一车型年产10万辆这一并不算高的门槛的自主品牌企业仍屈指可数。去年数据统计,在我国100多家汽车企业中,年销量不足10万辆的企业达72家,自主品牌仍面临数量多、规模小的散乱局面。
在“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到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60%以上。这是一个令兴奋的目标,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向,是依靠数量众多的企业总量实现,还是发展数量可控的规模企业,值得我们思考。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重组整合已不可避免。
2、自主品牌产品结构和价格分布
自主品牌的市场仍持续徘徊在低端市场,市场主体和增长集中在A级车市场,更多的是在AOO级市场。在07的销量中,AOO级占据53%的份额,而在自主品牌的销售结构中,B级车仅占8%,10万元以上仅占5%。长时间以来,A级车市场都是自主品牌生存的基础。当现代、通用、大众、PSA、丰田都在争夺10万元以上的中端及中高端轿车市场的时候,以奇瑞和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把目光放在了竞争相对宽松、技术壁垒不强的低端市场,依靠强有力的价格竞争力获得了市场优势。但目前PSA、本田、现代、通用在这两年内都不断推出了排量更小、价格也相对更便宜的紧凑型经济轿车,如现代雅绅特、雪铁龙C2、雪佛兰乐风等6-10万元的产品,国产低端产品开始面临合资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
而在B级车市场,自主品牌的“价格”杀手锏并未能收到相似于A级车市场的良好效果,以奇瑞为例,2.0排量的东方之子价格拉低到了10万元以下,但销量依然有限,B级车的中主要市场被合资品牌牢牢占据。在自主品牌的销量结构中,B级车占8%,10万元以上的占5%,有3%的B级车价格在10万元以下。说明在中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费者接受,中级市场对技术和品牌的两大要求成为自主品牌产品结构提升的两大瓶颈。
自主品牌要想在国内与国际品牌车型竞争,光以价格取胜已经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并挤进世界汽车市场必须自主创新,在汽车技术及品牌发展上加大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健全售后服务体系等。
3、合资品牌的现状:
合资品牌开始向本土化靠拢,设计理念随着进入中国市场后,发生着巨大变化。2007年我国汽车生产888.24 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售汽车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 .84%。其中轿车销售 472.7万辆,同比增长23.64% 。除韩系企业外,其他外资轿车企业都所不同的增长,广州丰田高达223.16%,其次是北京奔驰达到172.15%,第三是东风本田增幅为108.91%。另外本田中国增长75.45%,长安福特马自达增长58.81%,华晨宝马增长43.08%,一汽大众增长37.19%, 东风日产增长33.85%。
南北大众2007年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百万的销售规模。通用在2007年12月21日宣布在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2006年投产不到半年的广州丰田产量突破6万辆,凯美瑞仍然供不应求,2007年销售超过17万辆,预计丰田可能在2009年成为第三家在中国销售突破百万的公司。福特在中国加速实施其“长江战略”,2007年9月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竣工投产,重庆产能不断扩大,其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其在中国市场的总产能达到55万辆。本田随着东风本田产能扩大,广州本田增城工厂投产,2007年本田在中国产能扩大到53万辆,本田在中国进展非常迅猛,在受到丰田凯美瑞的抑制,销售同比仅持平,为此其推出第八代雅阁,预计2008年本田将达到80万的产销规模。东风日产已经将中国市场列为其主要市场,08年希望日产在华的合资和进口车销量达到50万辆。现代受到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力挑战,而品牌提升的努力受挫,北京现代的产量下降30%,悦达起亚也下降了15%,随着新车型的推出,现代在中国市场还是雄心勃勃。
2007年,日系轿车销量达到132.12万辆,车市场占有率接近30%,同比增长38.17%。德系品牌轿车销量92.35万辆,市场份额为19.81%,同比增长37.01%;美系品牌销量为63.28万辆,市场占有13.42%,同比增长20.31%;韩系销量27.27万辆,市场占有5.77%,同比下降24.99%;法系销量20 .28万辆,市场占有率4.29%,同比增长3.57%;意系销量1.95万辆,市场占有率0.41%,同比下降36.07%。如果把德、法、意归为欧系,那么欧系仅次于日系和中系,名列第三,市场分额为24.51%。
图表4:2007年分国别轿车销量 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
从2001年到2007年的6年时间里,欧系轿车在中国的市场分额有53.8% 下滑到24.51%;日系轿车则由15%上升到29.95%;韩系轿车由0.8%上升到9.77%,再下降到5.77%;美系轿车由8.1%上升到2006年的14.17%,2007年降到13.42%。
2007年3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指出新增产能应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的建设,在消化引进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明确规定“所有新建汽车整车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合资企业至少要明确新增产能为中外双方合作研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需求、审美情趣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姿企业必须开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及审美习惯的新品牌、新车型。目前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东风日产、神龙等都已经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其中上海通用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联合开发了别克君威、上海大众研发中心则成功开发了帕萨特领驭等车型。
与此同时跨国巨头们还角逐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世界1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对70%在中国设厂,在中国投资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达1200家,并且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比如德尔福、博世、电装、杜邦、法雷奥等。汽车金融也是跨国汽车企业占领的一个市场,其对扩大汽车销售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