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强化报纸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深入性,增加本地、本土的调查性报道。将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报道重点,提高本土新闻的总占版率,不被网络上的新闻复制品所诱惑,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让各种扑朔迷离的信息在报纸得到权威性确认。其次要借助电话、网站、手机报和微博等报料平台拓展信息来源,进行平台化和品牌化操作,进行重点突破,做大某一新兴媒体。最后,还需对报纸注入更多的互联网基因,让传统报纸不仅仅只是一份报纸,而是报、网、手机的融合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形势下的报纸品牌建设,在内部形成“1+N”的现代传播体系,在外形成“权威、有用、亲切”的品牌认同,并能在读者中有系统化、标准化的呈现。譬如富阳日报“融媒体”以富阳日报为阵地,对无线富阳app(内容譬如发布平台、网络经营新平台)重点突破,同时稳步推进富阳日报官方微信(互动)为龙头的微信矩阵建设,不断提高各个年龄段读者黏性,让富阳日报有血有肉,更权威、更有影响力。
(二)传统采编仍有惯性思维,需花大力气革新
党报有较长的办报历史和成熟的办报经验,但对于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认识和把握却往往不够,对于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和排斥心理,加之人才队伍、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对于报网融合缺乏动力和信心,不少传统媒体人现在还抱住传统媒体不放不肯改变,自己平时成天盯着手机看,但办起报纸来还是上午采访、下午谈版、晚上组版,大部分采编人员存在惯性思维,缺乏新媒体思维,需要从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进行全面的提升,从传统记者转向“全媒体记者,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心态,对媒体发展缺乏长远眼光,难以实现传统报纸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包括改造传统报纸现有的组织结构、新闻生产流程,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机制是一切组织实现变革和增强活力的基础,尽快从报网互动走向报网一体。一般的办法是先是组建跨媒体的临时性报道组织,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实现“融合新闻”,如有的地方组建了由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个媒体的记者构成的联合报道组。也有一些报社组建虚拟的跨媒体报道组织,以推进报纸与网站的资源共享,如 “即时播报记者小组”同时为报纸和网站提供时效性强的新闻。还有,报社对媒体组织结构进行局部性的重构,如增设“滚动新闻部”,作为报纸与网站融合的内容策划与管理机构,实施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连续不断的跨媒体传播。
报网融合使传统报纸面对的传播对象由传统的“受众”变成了传播的参与者甚至“报道者”;让传统报纸的报道形式将因融合从单一的文本加图片走向多媒体、从单向宣传走向互动传播。因此在要报道方面进行创新,即在报网融合的平台上实现内涵非常丰富的业务创新,包括报道策划创新、新闻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创新。
(三)不要对新媒体急功近利
新兴媒体具有平等、开放和共享的特点,有细分人群的特点,还有基于共同的爱好和关注形成聚集的特点,这给我们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理念,它把大小通吃、推土机式的传播转向了深耕细作的营销,从大众传播转向了小众传播,从大众营销转向了小众营销。如何针对读者甚至是用户提供更具黏性的产品、服务,既能实现媒体的传播价值,又能直接实现新媒体的商业价值,给传统媒体打开了“用户体验”之窗。有人把新媒体作为至关重要的传播手段,出现急利近功的现象。有些传统媒体刚刚尝试了媒介融合,就在新媒体上进行商业营销,让其担任营销的主角,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媒体融合是否成功。
要培育忠实粉丝。互联网时代,数据决定影响力,数据也决定创收。要提升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壮大忠实读者,因此我们要重视培育忠实读者群,充分利用现有的读者数据库,开展一些原创的、参与性性强的读者活动,在活动中巩固读者群,在活动中吸收读者群,在活动中甄别读者群,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提升读者的黏性,争取能实现数据库营销。
不能急功近利地利用新媒体作营销。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变成了用户,传播模式也变为与用户之间的多点对多点的双向网状传播,读者一定程度上获取了传播者的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能通过便捷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直接影响新闻的选择。新媒体的特性不但使受众获取新闻息更快捷、更全面、更立体,而且可以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主动参与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如果内容固步自封,甚至急功近利进行抢劫性地营销,其传播效果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五、总结
媒介融合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网络信息传播应用技术与移动信息传播、多媒体信息传播融合交汇的大趋势下,新闻传播正在或将出现重大的变革。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日益成为报业热切探索的内容,传统媒体报道的多媒体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流程再造以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党报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也是一场与新媒体争夺 ‘蛋糕’的比赛。全媒体内容生产和运营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报业的重要选择,未来,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可以预测的是,媒介融合也将“由浅入深”,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在新闻产品上,将从简单呈现的全媒体新闻发展有机结合的融合新闻,在媒体机构上,从简单的机构叠加组合发展真正的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在采编人员上,将从全媒体记者发展到全媒体记者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在媒介产品上,将从多个发布平台发展到适合自身定位和业务模式,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周海涛. 《传媒观察》[M].北京 中国记协 《纸媒转型与采编流程再造》,2008.5
[2] 丁永胜.《广告导报》[M].北京: 广告导报社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竞争中找到优势,整合走向》(2010-4-29)
[3](澳)奎因,(美)费拉克).《媒介融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2009
[4] 蔡雯.《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戴苏越、伍刚.《主流媒体网站的资本之路——人民网上市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记者> 2012.7
[6] 明安香等:《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华夏出版社,1999版,第74~75页
[7]佚名.《浅谈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百度文库,2011-10-10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