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走出实验程式化,动手更动脑”的实践运用(三)
【案例】.检验氯离子的对比实验
在学习检验Cl-的方法时,先加稀硝酸,再加硝酸银溶液。为了说明加入稀硝酸起“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的作用时,选用Na2CO3溶液做对照实验,实际实验中生成的“Ag2CO3”偏偏不能完全溶于稀硝酸。
问题猜想:
① 配制试剂的蒸馏水中含有少量Cl-?
② 稀硝酸中含有少量Cl-?
③Na2CO3溶液中含有少量Cl-?
实验探究:
① 在蒸馏水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质量分数为2%),无浊浑出现,说明蒸馏水中不含Cl-。
② 在稀硝酸中滴入几滴AgNO3溶液(质量分数为2%),无浊浑出现,说明稀硝酸中不含Cl-。
③ 在侯氏联合制碱法中,为了使溶解度较小的NaHCO3晶体析出,一般需加入固体NaCl,所以由加热NaHCO3晶体分解制得的Na2CO3晶体中含有Cl-,并且很难完全除去。这微量的Cl-就是造成加入稀硝酸无法使沉淀完全溶解的原因。
实验改进:
改用K2CO3晶体代替Na2CO3晶体。
原因:我国K2CO3晶体的生产工艺主要采用离子交换法和离子膜电解-碳化法。虽然市售纯K2CO3晶体的标签也标明含有氯化物(含量低于0.002%),但实验证明,它不影响最终沉淀物的完全消失。
【评析】用实验的手段,将新旧知识矛盾,尖锐地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烈的不平衡状态之中,从而带着要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投入学习。使他们意识到化学知识并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和反应公式,而是一个相互交错的知识体系,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促进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4.引导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思辨
如Cu(OH)2的制备,若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致使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就能确保生成Cu(OH)2。这就说明在实验中,操作步骤的变更,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思辨,也是一个契机。
【案例9】:在学习NaOH能与 H2SO4 反应的性质时,需要滴加指示剂酚酞试液,学生都能理解酚酞试液的指示作用。可是有一位同学不经意提出“为什么要先向NaOH溶液内滴加酚酞试液,再滴加H2SO4溶液。可以将滴加酚酞试液与H2SO4溶液的顺序调换吗?”从本节课的能容来看,只要能够说明NaOH能与 H2SO4 反应就可以。所以这个问题是“次要”的,对老师而言,这个问题是一种意外,可以置之不理。可是我顺势进行了发挥,设置了问题“先滴加H2SO4溶液后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是否能说明NaOH与 H2SO4恰好完全反应?请设计实验加以说明。”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取样品,滴加紫色石蕊。变蓝色,则说明NaOH过量;变红色,则说明H2SO4过量;不变色,则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这个方案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因为老师设置的问题中NaOH肯定已经反应完全,经过讨论后,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探究H2SO4是否过量,更正了实验方案)
②取样品,加入少量碳酸钙粉末,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③取样品,加入少量金属锌粒,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④取样品,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
/6/6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低成本、高智慧、深探究---从简易..
下一篇
:
“类比”方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走出
实验
程式化
动手
动脑
实践
运用
2011-10-08 11:29:04【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