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实验中的“错误”为教学服务 科学课程是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的,并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而实验又是科学探究很重要的一种手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够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关系,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这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都可以从对待实验中的“错误”中逐渐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直面“错误”,争中反驳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忽视了错误的价值。反之,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灵活调控,变错为宝,就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英国学者李约瑟把近代科学的特点归结为六点:⑴、从所列的现象中,选择出几个可用数量表示的特点来;⑵、提出一个包括所观察各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在内的假说(模型);⑶、从这个假说推出某些能够实际验证的结果;⑷、观察、然后改变条件,再观察——即进行实验(反复实验),尽可能地把测量结果用数值表示出来;⑸、接受或否定第二步所作的假说;⑹、用已接受的假说作新假说的起点,并让新的假说接受考验。如果用这六条标准来衡量,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不断推翻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不能直面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又谈何去推翻原有理论。如果没有科学的批判精神,地心说又怎么可能会被日心说推翻呢?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而在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检验与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有一点“能注意与预想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作出简单的解释”。这不正是要求我们能充分利用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