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聊斋志异》中“人鬼恋”的爱情悲剧分析(二)
销售价格:
TXW820782
正当甥女与莱阳生叙旧之时,公孙九娘出现,她的惊为天人的现身使莱阳生大喜过望;结婚之时,二人极尽欢昵,公孙九娘却又哽咽不成眠,她叙说自己悲惨的过往又成悲,二人毕竟人鬼殊途,不宜久滞。因此分别在即。公孙九娘原本以为找到了值得托付之人,便托骸骨于莱阳生,公孙九娘本来甚是欣慰和欣喜,熟料莱阳生却忘记问墓表一事使二人陌路不相识,罗袜灰飞烟灭。公孙九娘的决绝和二人的悲剧结局是莱阳生的轻视疏忽造成的结果,可以说,文章悲剧的力量也在结尾处得到了加强。“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东山佩玦,泪渍泥沙。古有孝子忠臣,至死不谅于君父者。公孙九娘岂以负骸骨之托,而怨愤不释于中邪?脾鬲间物,不能掬以相示,冤乎哉![ 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77.]”喜剧有自己的相同之处,悲剧又各有各的不同。然而《公孙九娘》这部作品的悲剧美又和《翩翩》中的悲剧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小说罗袜成灰与仙女翩翩测试浪子罗子浮诚心的描写在对比之中可见相同之处。翩翩对罗子浮委身相爱。为他剪芭蕉叶制衣。但是罗子浮爱心不专,又移情于花城娘子,暗中向花城娘子调情。首次调情,罗生就顿觉袍裤无温,再次调情,罗生但觉衣已化叶。翩翩的爱情中掺不得半点虚假,时时以衣化叶警告负心人。公孙九娘的罗袜成灰和罗子浮的衣化为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表现了公孙九娘的专一和执着,也显示出其性情的果断和刚烈。两相对比之中,公孙九娘的最终离开使悲剧的力量更增一倍,且不问后世之人如何评断她的决绝,她的悲剧美和力量已和她的性格融为一体。
三、公孙九娘爱情悲剧折射的主题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持征,《聊斋志异》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人鬼恋”故事中以《公孙九娘》作为悲剧的代表之作,作者不仅描写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爱情,更是揭露了清朝统治者血腥镇压汉族人民反抗的罪行。
(一)富有才华的女子无辜受诛连成为鬼,其造遇令人同情
公孙化娘本是有学识的美貌女子,却因“于七之变”而惨遭屠戮。她与莱阳生成婚时写下“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忽启缕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两首诗作,表达出其对受冤而死的不能释怀,即使在徊房花烛夜这样的者庆时分,也不能将过往的冤屈忘记。作者此时描写的重点不再是人鬼之间的恋情,而是公孙九娘的悲惨命运。这样一位花容月貌、腹有诗书的女子,仅因牵连人民起义就无辜枉死,令人无不叹息和同情。
(二)故事结局遗憾收场,人物形象刻画更加深刻
莱阳生受公孙九娘之托,将其遗骨与九娘母亲合葬。后莱阳生忘问志表,寻墓不得。结果惹怒九娘,两人再见时“女竟走,若不相识;再逼近之,色作怒,举袖自障”。顿呼“九娘”,则烟然灭矣。”莱阳生失信于九娘,使得她旧恨未消又添新怨,最终以怒目而视的局面结束两人的感情。公孙九娘那怨气冲天的悲愤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读者的心目中,作者对她的人物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三)作者借爱情悲剧表达对统治者血腥暴行的不满
《公孙九娘》一文表面描写“人鬼恋”爱情故事,实质上反映了明末清初清朝统治者对汉族人民的残酷镇压。作者借公孙九娘、朱生、莱阳生之女甥的命运遭遇揭示清军屠戮人民的暴行,展现出当时社会上激烈的满汉民族矛盾。作者在篇尾将公孙九娘与历史上的屈原、晋公子申生相提并论,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汉族文人对清朝统治者暴行的不满,通过公孙九娘悲愤难消的情绪表达,体现出汉族文人对异族统治者的民族情绪,强化了故事的政治悲剧性主题。
结语
公孙九娘作为蒲松龄塑造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异类女性,她以仅赠罗袜不示墓表这个富有特色的方式考验所爱之人,借以表达爱情的纯真和神圣,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果断决绝的性格特征,迥异于常人的爱情观,以及作者所运用的悲喜交织的情节手法使得公孙九娘身上的悲剧美和力量更加突出,其悲剧的形象也更加鲜明。正是这样一个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爱情独立的女性为《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锦上添花,她与众鬼狐的同与不同在后世之人一步一步的了解中走向完整。她的爱情是贞洁的,她的意识是超前的,她的悲剧是饱含美与力量的。
参考文献:
1.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丁如明等译.聊斋志异全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但明伦.聊斋志异新评[M].济南:齐鲁书社,1994。
4.冯镇峦.聊斋志异:冯镇峦批评本[M].长沙:岳麓书社,2011.
5.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第 1 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于天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关于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
下一篇
:
浅论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聊斋志异》
爱情
悲剧
分析
2022-04-17 21:12:44【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