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引文注释:
1本论文中所引用李白诗、文,于后括注中只注诗、文题,不再注作者名;除特别注明者外,均出自: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李太白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本论文中所引用其他诗人的诗,于后括注中只注诗题,不再注作者名,且均出自:
(清)彭定球等编:《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592页。
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页。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读书录•李太白全集》,岳麓书社,1989年5月第1版,第231页。
杜经国:《二十五史•旧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第1014页。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第76页。
[战国]孟子著,杨伯俊、杨逢彬注释:《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7月第1版,第227页。
[战国]老子著,张松如注释:《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4月第1版,第58页。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李太白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559页。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李太白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493页。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李太白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474页。
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603页。
安旗、薛天纬著:《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18页。
杜经国:《二十五史•新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第811页。
崔大华等:《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622页。
20杜经国:《二十五史•新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第811页。
21杜经国:《二十五史•新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第811页。
22(南宋)罗大经著,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第341页。
23(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李太白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493页。
参考文献:
1.葛景春著:《李白与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2.崔大华等著:《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4.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5.杜经国主编:《二十五史•新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6.杜经国主编:《二十五史•旧唐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7.刘嗣传撰:《李白终南山诗作的功成身退观》,《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第96页。
8.余锋撰:《论李白功成身退思想及其成因》,《九江师专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第38页。
9. 詹锳著:《李白诗文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10.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第3版。
11.陶新民:《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60页。
12.卢敬川:《李白从政失败的原因》,《江汉论坛》,1991年第1期。
13.薛贝娜:《穿越生命——对李白人生价值取向的再思考》,《戏剧文学》2003年第4期第86页。
14.安旗、薛天纬著:《李白年谱》,齐鲁书社,1982年8月第1版。
15.(清)彭定球等编:《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16.(战国)孟子著,杨伯俊、杨逢彬注释:《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7月第1版。
17.(战国)老子著,张松如注释:《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4月第1版。
18.(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李太白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19. (南宋)罗大经著,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