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论文排版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报告,总结,申请书
2007年高考文综专题热点复习 热点与重点问题(二)
,民主立法,司法独立的基础上)
2、近代民主政治和中国法治的探索:《资政新篇》中“以法治国”的主张;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提出“民权主义”,颁布《临时约法》,提出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定中华民国是议会制内阁制的共和制度。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体现在重庆谈判和政协决议中)。
3、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共同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民主;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反右派斗争到文革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失误(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崇拜等)
4、启蒙思想家对民主制度和法治社会的理论构建:霍布斯、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的著作和主要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特征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法治社会化。
5、英国《权利法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法国《人权宣言》、《一七九一年宪法》、《拿破仑法典》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和《一七八九年宪法》及修正案体现的民主制度和法治思想。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类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型和专制型)的历史根源和影响。历史根源是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同道路,影响是使德日俄等国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德日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战争策源地,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民主建设滞后。
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主制度与法西斯制度的决战(二战)
8、20世纪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主要指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发展)
9、苏联1936年新宪法体现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什么弊端?中国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成功探索。
考点5 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
[知识要点]
1、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前期要看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农业发展,后期要看到消极作用: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唐初和清初休养生息政策:以唐清为例说明国家如何干预经济。
3、清末的三次改革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现制的建立。三大改造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实践:十四大
6、资本主义经济干预三阶段:干预经济时期(重商主义为代表14~18世纪末)、自由放任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宏观控制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仍然处于国家干预经济阶段,如俄、日等国。
7、苏俄新经济政策体现了运用商品经济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8、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特点,评价。
9、罗斯福新政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10、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减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的管理力度,向宏观经济管理方向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的改革内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措施。
12、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市场问题。
17-19世纪,英法等国通过殖民活动开辟海外市场;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通过统一战争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世纪晚期,法国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国内市场狭窄,影响经济发展;19世纪美国通过西进运动、南北战争开辟了广阔而统一的国内市场;日本明治维新后由于国内市场资源狭窄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以甲午战争为代表分析对中日两国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为争夺海外市场而矛盾加深,最后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德日两国走上法西斯侵略道路;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采取外向型经济战略,成效显著。
13、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活动开辟了新的市场;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二战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994年世贸组织建立。
考点6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卷都要涉及与人口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当你打开喷着油墨香的2001年广东文理大综合卷、全国文科综合卷、上海高考卷时,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关于人口方面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这固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人口增长过快,又是我们一个沉重的负担,它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当代中国学生必须了解我国人口的历史和现状,增强人口意识,自觉宣传党的人口政策。
一、中国古代人口状况和人口迁移
1.人口状况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2.人口的流向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3.古代民族迁徙的基本史实:
①秦夺取河套并筑城置县后,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秦朝征服越族后,迁徙50万中原人到珠江流域,与越族杂居。
②东汉初年,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
③三国时,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同江南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江南。
④自东汉开始至西晋初,生活在我国西部、北部边境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同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⑤自西晋末年起到南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北方农民的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江南地区。
⑥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回鹘人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新疆。
⑦元朝统一后,许多汉族人民迁到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各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⑧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于明末清初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1771年,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长途跋涉,回到祖国。
4.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类型
第一类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由边疆迁往中原)。这类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①五胡内迁到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等地。②南匈奴内迁到今天的河套、陕西、山西一带。③蒙古族、女真族等迁入黄河流域(元朝)。这种迁移都带自发性,都是北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
/17/17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企业内部信息公布系统
下一篇
:
保险业实习心得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2007年
高考
文综
专题
热点
复习
重点
问题
2010-03-24 20:55:08【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