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21.67亿美元,同比增长26.69%,其中出口34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96%;进口28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8%。 各分行业出口增幅均保持增长,1~2月机械工业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在行业中出口同比增幅最高的是工程机械行业46.97%,其次是农机行业45.04%、内燃机行业43.81%和汽车行业41.86%。
2、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国机械行业出口的影响
近期,愈刮愈烈的美国金融风暴到底对中国机械行业的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影响?我以为,对我国机械行业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我国机械行业出口的对象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而次贷危机是通过首先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而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因此,除少数子行业(如造船)和少数企业(如振华港机、中集集团等)外,机械行业的大部分出口比例较低(约10%~20%)的子行业和企业受到的影响将不会很明显。
事实上,相对于次贷危机对机械产品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当前第三方货币确认主要以美元为主,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出口,导致出口机械产品的价格对机械行业来说,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机械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进行重点扶持。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机械行业的子行业如工程机械已经具备出口能力,产品性能、质量大幅提升,部分产品已经接近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加上产品价格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预计我国机械行业附加值高的产品所占比重会逐步提升。虽然,我国机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关键零部件还难以自主,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受到的冲击可能会小一些,未来仍将保持一定增长势头。
三、当前我国机械行业生产经营与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机械行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专业化程度低,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差
国内的大部分机械行业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建立的初始资金和技术所需投入相对较少,因此在国家几次经济大发展时期,都增加了一批小规模的机械行业企业,随之也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点多、批量小,形不成经济规模。虽然众多机械行业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且竞争力较弱,但大多数企业本身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程度低,装备水平不高,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下。如我国轴承行业三家大型骨干企业年产轴承的总和还不到国外一家闻名公司的50。近两年,我国建成近百家液压件厂,但年产30万件以上的只有几家,主要产品是为农机配套。而德国力士乐公司年产各种液压件产品130万件,日本油研(株)也年产60万件以上。工业发达国家模具企业人均产值约15万~20万美元,我国只有4万~5万元人民币。近年来,随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政策的落实,机械行业企业正经历着由分散到逐渐集中的集约化发展过程。
2、科研开发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进步缓慢
机械行业各企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较早地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技术,但对消化吸收缺乏足够的软硬件投入。据国外经验,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所需资金的比例约为1:7,而我国对此熟悉较晚,消化吸收步子较慢。市场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实力的较量。国外对此极为重视,纷纷加大投入,占领技术制高点。各大闻名公司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均占其销售额的4~5%,重点领域达10%。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工作,不少理论研究、科研成果、专利论文均有相当高的水平,但与生产实际结合的不紧,或者是转化成商品的速度慢。
3、原材料及相关技术落后,工艺及工艺装备水平低,制约了基础件的发展
紧固件、链条、弹簧、轴承、模具等基础件产品所使用的钢材质量差、品种规格少,直接影响了机械行业产品的质量,而液压件铸件以及与液压件产品质量相关的电控技术落后,也直接影响液压件质量和可靠性。机械行业产品一般都是成批、大量生产,也有多品种、加工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因此对生产工艺及其装备要求高,投资大。国外多采用高效高精度的专机、生产线或柔性线,实现高效自动化生产。但我国一些机械行业企业受资金制约,投入力度不大,企业自我改造能力差,先进设备少又不配套,影响了产品上质量上档次。
(二)当前我国机械行业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1、经营不规范,售后服务脱节
在我国,有众多的企业参与出口竞争,市场经常混乱无序,相互抵毁和破坏性的价格竞争时有发生。同时出口渠道过多,布局缺乏层次感。例如2003年共出口10. 5亿美元产品,到达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除在美国和日本相对比较集中以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只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这样在客观条件上售后服务无法到位,给某些地区和用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
2、知识产权匮乏,存在风险
中国机械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克隆”产品比较多,很容易遭到侵权指控或无端生非,出口受到制约。比如近来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受到美国337条款严苛的限制。因此出口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同时随时进行专利检索和市场调查,弄清竞争对方或潜在竞争者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情况,是否有侵权行为。另外,之前发达国家的某些专利技术并没有在中国申请专利权保护,这是因为他们过去对中国市场的预测不够准确,低估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的出口能量。发达国家的这些专利技术,在客观上也给我国企业提供了一次“免费的技术晚餐”,但是近年来,国外企业也纷纷调整其知识产权策略,一方面开始伸手向国内企业索要专利费,据初步了解,目前国内的涉外知识产权的赔偿费已经达到10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企业在我国国内申请成千上万个专利,布置了所谓“专利网”。从DVD、数码相机到拖拉机、摩托车先后都有专利赔偿先例。这种情况很有可能迅速地扩展到整个机械行业。
3、国际通行标准认证任务艰巨
中国机械产品是否获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的通行证是出口的又一大障碍。其中CE认证标志是被允许进入欧共体市场销售的通行证。对于已经获得加贴CE标准进入欧共体的产品,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也要责令从市场收回,持续违反者将被禁止或限制进入欧共体市场。这是影响我国机械进入欧共体市场的关键条款。环保排放标准,包括尾气排放、噪声、振动等方面,进入欧洲、美国市场都要达到相应的欧Ⅱ标准,噪声及振动的有关要求,而且针对不同地区还有地方法规。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还没有达此要求,阻碍了产品向这些地区出口。另外将要推行的SA8000国际认证,内容包括劳工、工时与工资、健康管理等问题,这也是将成为反倾销起诉的关键认证,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促进我国机械行业产品出口的对策
(一)增强我国机械行业自身的竞争力,力争在新形势下的国际分工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1、国家或行业协会引导建立专业的产业园区或产业链,专业分工、合作共赢
我国机械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是大而全、小而全,具有规模产量以及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行业内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链的拓展和布局更为关键。
以工程机械为例,从2005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产值就增长了80%,由1200亿元增加到2100亿元。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从落后位置一跃到第二位。
但如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并不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局面,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等影响,依然大而不强。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2007年国内工程机械销售额中出口仅占9.1%,而日本和韩国则达到66%、76%。 从分散到集中,“我们现在行业的趋势主要向大型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向多品种、专业化努力。你不大型,企业就会没有发展;你不专业,就会被市场淘汰。”一位机械行业的内部人士说。其实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内部就开始了收购联合,到了2007年后情况愈发激烈起来。
2003年中联重科收购浦沅无疑是中国工程机械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一次成功并且意义重大的收购事件。2006~2007年,由于工程行业利润率提高,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跨国家、跨省市的收购事件成功率也很低,虽然凯雷收购徐工、三一收购徐工都未能成功。但星火燎原之势已起,行业内并购愈演愈烈。
2007年以后,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却悄然兴起。虽然收购标的多是亏损或濒临亏损的小企业,但是在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历史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可以完善产品系列、完善区域生产和销售的战略布局,做大销售规模、做强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虽然收购兼并短期内对公司的业绩贡献不大,但是长期来看有利于工程机械行业的整合和集中度的提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