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销售走属地化发展道路,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潮流。这样做,一方面企业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加强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有利于市场开拓;另一方面,产品维修服务有了可靠的支撑体系。在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和产品技术趋同化的时代,服务是中外品牌产品竞争的第一保证。许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来,往往是产品未到,宣传服务先行。我们要进入国际市场,同样也要遵循以服务先行的准则。现在有许多海外各地代理商,看到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景气、品种规格较齐全、价格诱人,有些代理商有转向代理中国产品的发展趋势,有意向与中国企业合作,搞好产品服务,转而销售中国产品,应利用好这些属地化的代理。
5、贸易规则同质化
关注重点国家的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一方面保持与国际市场的密切关注,另一方面在当地寻求支持撤诉的公司。如果是针对多国的调查,则可与相关国家取得一定的默契。已经生效的反倾销案件,采用变通的方式出口,例如,采用OEM方式,采用转口方式等。有的公司采用低报货值的方式避税。另外,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顺应WTO的环境,掌握WTO的规则是进行当今国际贸易的基础,机械企业应深入学习掌握WTO相关知识,增强执行国际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做到守法经营,合法竞争,在国际贸易中学会如何正当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我国的信誉。只有这样才能为扩大我国的出口创造前题条件。
6、出口产品品牌化
品牌可帮助消费者确认产品来源,并依据经验容易地判断其质量。在全球建立和维持品牌要花费大量的营销费用,只有少数诸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希尔顿饭店这样的公司能应付起如此开销。创世界名牌是许多中国公司的梦想。“走出国门无品牌”,中国机械行业大而不强,国内品牌的塑造仅仅是短短几年的事,创国际品牌是行业的新挑战。目前可重点培育几个出口龙头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靠出口企业支持,可组建单独机构,通过正规渠道的商业宣传和公关,改变中国商品价廉名微被动的市场局面。另外,还要加强组织协调、沟通和市场研究,可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发展规划,探讨和通报情况。行业协会在组织协调中扮演重要角色,出口企业的参与同样重要。
(三)当前形势下的几点预测与建议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进入下行通道,机械行业经过06、07年的上升周期后,08年向下拐点已经明确;内需低迷加上出口增长放缓,预计本轮下行周期至少将持续到09年下半年。针对具体子行业,笔者认为。
1、工程机械低迷中酝酿转机。政府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将部分抵消地产及其他行业投资萎缩对行业需求的不利影响,09年行业负增长的幅度和概率都大为降低;行业销售低迷状况在09年上半年仍将继续恶化,但下半年因为同比基数大幅降低和政府投资项目需求体现,见底回升的可能性大。
2、造船业下行周期较为漫长。行业新接订单加剧下降,船价出现向下拐点,航运极度低迷导致退单风险也在加大,笔者认为,造船行业从新接订单下降到船价下跌,再到公司盈利下滑的传导机制已经形成,行业已经进入一轮较长的下行周期。
3、铁路设备业进入景气独好的黄金发展期。国家铁路规划目标连连提高,铁路投资规模高位换档,09年将实现70%以上高增长;铁路设备需求滞后于基础建设投资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未来几年铁路设备的需求将加速增长,预计09年铁路机车车辆购置额将达到1000亿,同比增长超过50%,动车组、城轨、大功率机车等高端产品更将出现爆发性增长。
4、机床设备业增速放缓,景气分化。汽车、加工制造业等下游行业景气下滑,中低端普通机床需求下降趋势仍在持续甚至恶化,加上中低端机床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行业整体不容乐观;但中高端精密机床、重型机床目前仍大量依赖进口,供求关系相对乐观。
结束语
2008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而持续恶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1月份预计,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5%下降到2008年的3.7%和2009年的2.2%,2009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出现负增长;全球贸易增长率将从2007年的7.2%下降到2008年的4.6%和2009年的2.1%。为努力化解和应对外部冲击,力争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从12月1日起国家进一步提高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涉及3770项产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调整了部分钢材、粮食、化肥等产品的出口关税。
2009年外贸进出口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逐步加深,美欧日等先进经济体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弱,为抵御不利影响,国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今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税率的基础上,同时还将大力支持钢铁、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机械行业相关组织和企业,应客观面对当前形势中的挑战与机遇,采取审慎、积极的措施,化解危机中的风险,充分利用当前我国政策以及世界经济贸易形势格局调整的机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引文注释:
(注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参考文献:
1.(美)彭慕兰等:《贸易打造的世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版
3.陈百助、晏维龙:《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4.黄泰山:《出口营销实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年版
5.魏秀敏:《现代国际商务动作》,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版
6.刘斌:《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
7.陈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
8.齐东锋:《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经济纵横.2006(6).-39-41
9.石磊,唐海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
10. 潘仲元:《我国机械产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时代经贸.2007年12月.第5卷.总第88期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