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注重借鉴和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些优势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有较大突破,取得了如三九企业集团的“三九机制”,海尔集团的“日清日高,日事日毕”、“斜坡球理论”,邯钢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有特点的管理创新。
2、企业开始具有市场意识和战略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得到加强,企业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目标、体制、组织、方法和手段在向市场经济贴近,企业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开始增强,重视对市场现状的分析,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战略管理逐渐得到重视,重视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开始把培育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战略的重点。。
3、管理组织形式呈多元化发展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集权型的直线职能制还处主导地位,一些企业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新型组织形式,管理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4、人才强企成为企业共识
当前,许多企业已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06年调查,约42.21%的企业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并与其经营战略相结合,并能按规划正常实施;68.33%的企业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并且有定期的培训计划;71.13%的企业有明文发布的奖惩制度,并能按制度正常执行。
上述现状表明,企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能级不高,管理创新数量、水平和绩效相对较低,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知识经济对管理创新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尚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分述如下:
(二)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观念模糊不定位。
(1)现代管理意识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经济来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刻,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资本经营意识、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和商品保护意识等都十分薄弱,企业管理者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法。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管理的意识,没有认识到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精神。
(2)缺少明确的经营管理观念
企业的目标是多重的,其中追求利润和社会目标是其显著的特点。但是,有些企业由于没有明确的经营管理观念,表现出只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的不当倾向,企业管理活动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清晰引起其相关活动的盲目性。
(3)观念定位不当,引起企业经营管理的挫折甚至失败
有些企业因经营管理观念不当,在竞争中惨遭失败.如重视技术创新,忽视管理创新;重视金融资本,忽视人力资本;重视人际关系,轻视信息网络和现代科技手段,这些现象势必对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战略制定非科学性。
(1)企业战略缺乏对环境长期适应性
企业战略是企业与环境相互适应的产物,企业应该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调整自己的战略。企业战略的相对稳定性较差,在客观上,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战略观念。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经营者很难在环境复杂变换的转型期制定出科学的企业战略。在主观上,许多企业家在体制转型期练就了一套“出奇制胜”的商战之术,成功的经验夸大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对科学战略特性中的长期适应性不屑一顾,导致企业没有持续的生命力。
(2)企业忽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企业战略“核心能力”概念传入中国之后,企业家们才明白我国企业在国际上之所以缺乏竟争力,在于没有白己的核心能力。大多数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忽视对企业组织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企业有暂时优势的时候多,拥有持久核心能力的少。当然,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科学的战略创新过程,企业缺少这种历史和经验。目前,许多企业对核心竟争力的认识仍显不足。
(3)企业战略缺乏价值创造观念.
一般而言,企业的目的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是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最终指标.但在经营过程中,仍存在规模、年度利润、税收收益、就业数量等不同主体为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考核的指标。最常见的是对规模最大化的盲目追求。企业的产品数量以及企业的产值往往是企业地位的象征,这往往成为企业家获取政治资本的依据。还有就业的压力,政府往往希望企业雇佣较多的员工、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以消化改革内在的矛盾。对企业价值最大化偏离的另一种表现是对企业年度财务指标的过分侧重,国有企业只顾目前的利润增长,忽视企业的技改投入,企业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化行为。这些不但会使企业失去进一步的增长,还会降低企业的长期战略适应能力。
3、组织结构僵化落后。
(1)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不全,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缺乏职业经理人。中小型企业的决策者集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于一身,经营者行为不受任何人监督,而对所雇职员有随意的处分权。特别是在一些小型企业主小有成就时,以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更容易沿用过去成功的经验决策方式,使决策风险加大。
(2)企业领导组织结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不开,如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人员基本重合或大面积交叉。从而造成总经理可以不执行董事会的决策,而董事会可以越权干涉总经理的日常管理。企业领导组织结构的不规范,降低了企业的决策水平,现代企业制度也就难以真正建立。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学规范的公司制企业组织结构还表现为能够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与约束监督的特征,但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在激励方面,收入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性的年薪报酬制度,名誉工资偏低,灰色收入多,高层经理人员的收入没有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4.企业文化的“不适应”。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也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够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变化的环境相适应,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不是照搬国外的模式,就是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观念,甚至翻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不加过滤直接移植到企业管理中来。好像越“洋味”就越“先进”,越“传统”就越“本土”,其实这两种取向都不是创新,是一种简单的模仿,都具有“不适应症”—不适应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企业文化的效用不能得到发挥,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没有促进的作用,反而还会产生混乱和阻碍。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一)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1.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作为企业生产要素的内生性、关键性和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和规律,使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改变某些落后的观念。首先,我们的企业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立足点与核心放在人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潜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其次,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三,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研究开发条件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