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转基因工程药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名:G-CSF),营销全球100多个国家,是国际肿瘤学界公认的癌症病人放化疗后或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下降时的首选治疗药物,但严格“询证”的药效学和临床科研表明,三阳血傣综合疗效优于进口的G-CSF,云南民族药跑到了世界前沿。
“三阳血傣”项目于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在埃及国家肿瘤医院进行了一年的临床试验。今年10月3日,我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处接到埃及开罗大学负责科研事务的副校长希夏姆-长马午博士通知,经过开罗大学严格评估,同意将“三阳血傣”合并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科研”列入中埃两国第五界长期合作交流项目。日前,埃及方面又再次通知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埃及国家卫生部计划中心正式批准中国“三阳血傣”的登记文号为:1093/06,同时将这一处方药在埃及上市。这是一项将云南民族药以处方药身份出口到埃及为主的中东地区主流医药市场的重大云药创新战略项目。
它的成功首先来源于成功的市场定位:
产品定位的成功:经过严格“询证”的药效学和临床科研表明,处方药三阳血傣综合疗效优于进口的G-CSF,由于有被西医和患者认同的临床指标,从成本上降低了患者的负担,减轻国家医保支出,同时民族性的产品最具有国际性,以傣族抗肿瘤的定位更能吸引国际关注。
企业定位的成功:中埃两国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企业从文化上进行交流,能够将企业的活动上升到两国之间的医药科研活动,引起两国政府的关注与协助。
竞争定位的成功:埃及是阿盟的中心所在地,是中东的政治文化中心,企业以西方医药标准的埃及为切入点,产品进一步可以影响中东其他国家,埃及相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科研临床等成本低,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更具有将投入转化为收益的竞争优势。
消费者定位的成功:中东国家几乎都是产油国,国家人民都比较富有而且战争与环境等原因,使这些国家肿瘤患者较多,这种低成本进入,高回报率的收获对企业有利也对这些国家的医保支出降低有利。
2.中药青蒿缺乏市场定位风靡了非洲我们却无利可图
青蒿素的发展历经曲折,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计划”研制抗疟新药,当时其保密程度与“两弹一星”处在同一级别。1973年,军科院正式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抗疟疾的有效单体青蒿素,并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很清晰地解析出来。1983年,伦敦举行了世界植物药论坛,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教授在论坛上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引起了牛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越南的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比往年减少了97%。
尽管青蒿素在疗效上有如此出色的表现,但是由于对中医药的偏见,美、英等世界各主要捐助国一直反对普遍使用青蒿素来治疗疟疾,其理由是青蒿素价格偏高,又尚未在儿童身上进行广泛测试,这些国家同时认为,在传统药物相对有效的地区也没有必要改用青蒿素。负责替全球贫困国家购买药物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埃塞俄比亚疟疾大流行时,也曾以供应量不足或在疟疾流行过程中中途换药将导致混乱为由,反对使用青蒿素。直到国际通用的治疗疟疾的奎宁及其衍生类药物显现出“强弩之末”的态势--近年来疟疾继续肆虐,单细胞杀手疟原虫已对奎宁等传统药物产生越来越强的抗药性。
青蒿素不仅能使疟疾患者迅速退烧并降低血中疟疾原虫数量,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因此可有效防止蚊虫众多的热带地区零星疟疾病例演变为大流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
药物青蒿素虽然是我国唯一自主研发并对国际医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药物,但是国产的青蒿素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还不到1%。15亿美元的国际抗疟药品市场,被国外各大制药公司所占领,中国仅仅是原料供应者。
它的失败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
产品定位中药西制,反而缺乏以西方为标准“询证” 的药效学和临床科研,所含成分是否可被替代性遭到怀疑,产品没有了民族性也就缺乏了国际性,和其他西药没有了区别。
竞争定位盲目导致与西药竞争中,不能避开西药传统强国的多方面较量,陷入同行业不规则竞争,这也是国产的青蒿素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还不到1%的原因。
以上两点就足以说明青蒿素的市场失败,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询证”证明是独特性、可替代性的药品,不中不西的产品,如何能够使西医使用,虽然时间证明青蒿素的功效优越,但是在临床科研投入、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药企如何与外企进行竞争,进而如何能有效的盈利呢?所以中国仅仅是原料供应者。
二、我国中医药企业进行市场定位的注意事项
1.中药需要西医认同,明确的产品特征、功效、成份等是药品市场定位的第一步。
东西方有不同的医药文化。中医药业者应该清醒地看到,先不论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就说国内三甲以上的大医院,还是西方医药占主导地位!要让西医认可中药,就得尊重西方医药文化。从中成药的剂型、功能主治、给药途径、质量标准、文字、说明书、内外包装等都要符合国际医药上市的规范。这样才能为国际医药界所接受才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有销路。这是市场经济规律。
除众所周知的中成药剂型落后,传统制备工艺难以控制药品的质量标准,药效学和临床科研重复性较差等原因外,还有对以中药理论和作用机理为基础的“功能主治”的描述,如“活血化瘀”、“滋阴壮阳”、“温邪内陷”、“疏肝理脾”等等,使老外难以理解。所以中药国际化,产品定位中起码要做到对中药的“功能主治”等描述要与西药接轨,要让外国人读得懂才能让人家买你的药。
2. 能否在疗效上替代西药,降低国家医保成本,是药品市场定位有效性的关键。
1998年前,欧美国家制定医保支付政策时,以单个药品价格作为主要考量,疗效为辅;也就是说要进医保的药品,必须在同类药中价格要低;后发现此举弊端很多。这可以用日常生活中一个简单例子来作说明。甲、乙两人同时患了菌痢,甲购了5元/天的抗菌素,连服七天后才痊愈;期间休了七天病假,每天扣工资80元。乙配了20元/天的高效抗菌素,服了二天病就好了,只请了二天病假,每天扣工资也是80元。甲综合治疗费用:(5元/天×7天)+(80元×7天)=595元。乙综合治疗费用:(20元/天×2天)+(80元×2天)=200元。显然,甲最后的支出不仅高于乙395元,而且在生病期间的生活质量也不如乙。这就是最简单的药物经济学。这门诞生只有5年多时间的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主要有二大作用:一是为政府决定医保支付政策和医疗保险机构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为药品研发、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战略赢利模式的分析;并通过药物经济学的数据指导医生和病人来用本企业的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医药费用的支出,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在激烈的医药市场竞争中获胜。鉴于药物经济学上述二大作用,1998年后,欧美国家的医保支付政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能进医保的药品,首先要在同类药物中疗效显著和能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才是价格。药物经济学的概念也已被中国医保政策高层决策者所重视,据悉评审2004年度国家医保药品时,将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各项指标评审中西药物。
众所周知,能进国家医保的药品,市场就好做。医院愿进,医生愿开,药店愿卖,病人愿买;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市场费用就低,经济效益就好;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若能进医保,效益更佳。然而,这等好事绝不会从天而降,而是需要拿得出符合循证医学所谓“疗效的铁证”。在新时期,强化中成药的临床试验,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医保和市场,这对中药生产企业来说是药品市场定位有效性的关键。
3. 采用“避强定位”模式,中药出口应具有灵活的市场定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