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日本一些制药企业十分注重于实施市场定位中的“缝隙战略”。他们依据对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进行的分析,尽可能避免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避强定位”模式,在市场缝隙点处进行渗透,逐步扩大市场份额,直到取得强大优势。面对潜力巨大的中药市场,我国中药企业如何寻找最有吸引力的机会,谨慎选择市场突破口和时机,市场定位灵活化,可以以非药品名义抢滩欧美市场以及对中医药认同的东南亚国家。迄今为止,包括中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日本在内,世界各国植物药品还没有一例通过FDA(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审批,在美国以药品名义成功上市,都被迫以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名义上市。中药以非药品名义出口美国,在宣传、销售方面有很多不利因素,但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变。在现阶段我国中药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以非药品名义绕过药物门槛,低成本进入美国市场,日本企业的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也不失为可行良策。
三、我国中医药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缺乏临床资料,市场何以定位,从“经验医学”转变为“循证医学”?中成药能否拿出疗效可以经得起重复的“铁证”来取信于医?从而使中成药进入国内外主流医药市场。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课题组长的主观性代替临床试验的客观性,表现在:随意改动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疗效评价一人说了算、忽视监查员(Monitor)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对随机概念的滥用,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大,极少使用盲法和安慰剂,临床资料填写不认真、收集不充分,统计不严谨,使研究报告中的结果偏倚,发表的临床试验报告95%以上是阳性结果,这与西方国家发表的临床医学论文中只有50%左右的阳性结果形成很大反差,导致国外对中国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产生质疑,这也是中成药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临床医疗模式逐步从“经验医学”正转变为重临床证据为基础(evidence-based)的“循证医学”(EBM),这成为了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临床经验相袭数千年的中医药如何面对这场世界性临床医疗模式的变革,从“经验医学”转变为“循证医学”?中成药能否拿出疗效可以经得起重复的“铁证”来取信于医?从而使中成药进入国内外主流医药市场,这就涉及到中药的临床科研。“循证医学”的核心是强调对人体疾病治疗的证据必须可靠、可信、可重复,不是单靠毒理学、药效学、病理学等动物实验和医药学巨著中寻找理论上的推断,或某权威的一家之言,及典型病例;而证据必须来自某药或某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各临床试验中心(clinical trial unit,CTU)的权威性、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公认性、临床研究过程中记录在病人入选登记表(CRF)中所有数据的真实性、临床研究数据统计的严谨性等等,以公正、客观、全面的资料(证据)来佐证某药物或某治疗方案疗效的科学性。由于东西方医药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药生产企业在旧体制影响下,忙生产,抓销售,不重科研的现状,使目前流通于市场上的中成药,极少能拿出符合“循证医学” 所谓的证据,即符合《国家药品临床试验研究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的临床研究报告,而导致国内外绝大部分西医不信中药,从而失去了主流医药市场。
2. 中药西制结果定位不中不西,混淆真正中药的概念,药品的科学性并不在于“中制”还是“西制”,而是首先体现在安全性上,其次才是疗效。
受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中药西制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中医药的主导方向,这种方向的制定,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国家医药工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但是,它却违背了中医药理论,给患者的健康和财产带来了危害,破坏了国家中草药资源,最终导致中医药偏离了救死扶伤的终极关怀。中国现在有众多的中成药生产厂家,每年有大量的中成药被生产出来,但是,由于受技术限制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影响,往往生产出来的中成药药不合方,质量低劣,疗效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市场上卖的中成药基本上都是药不合方却能合乎质量标准的伪劣或者假药,这也是中药西制的死结。
“中药西制”是否科学?首先要明确“中药”和“西药”的概念。中药是中成药、中药汤药、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的统称。临床上主要以中成药为主,其特色在其配伍,“君臣佐使”、“相生相克”的理论;其科学性就在于中药复方在提取(不论是小药罐煎煮,还是工业化生产中的复方超临界提取)过程中毒副作用降低,疗效提高。但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不能按西方医学的要求加以表述,因为这属于不同的医药文化体系。西药泛指植化药、化学合成药、生物药、基因类药物。这类药物虽然物质基础清晰,在动物实验中也明确了药品的作用机理和“靶与标”关系;在临床应用中,西药对某些局部疾病也有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同时也因其毒副作用较大而损伤了人体其他脏器及整体功能,导致药源性疾病甚至致死。众所周知的“链霉素”致耳聋;“氯霉素”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应停”使孕妇产出了“海豹儿”;“息斯敏”因对心血管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甚至死亡,早在8年前就相继被美国、日本、欧洲多个国家停用;美国默沙东公司用于治疗关节炎和急性疼痛的药物“万络”,因会增加病人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在2004年10月被紧急召回。凡此等等,举不胜举。所以说,药品的科学性并不在于“中制”还是“西制”,而是首先体现在安全性上,其次才是疗效。(注2)
3. 中医药产品定位的笼统,使医生与患者间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以致中医药沦为只有保健功效。
目前,医生与患者间用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以致中医药沦为只有保健功效,这是对中药消费者定位的笼统造成的。中国传统医学讲究“药食同源”,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良药,中医中药是治未病,而西医西药是治末病,所以中国人常常将传统的药与食物混淆,尤其是某些中药定位于包治百病,比如:对所有肿瘤都有功效等等,诸如此类使中医药,在人们心里产生对产品定位的不确定性,不知道此药到底是干什么,由此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西医自然不认同中药的功效了。
综上所诉:一切应该为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定位服务,先应该尽快完善中药管理体制,明确中药资源管理主体,健全中药资源管理法规。
再者,企业应该和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充分沟通,目前迫切任务就是要将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科技结合,提高传统中成药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成分,这样研发出来的产品才能够正确地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中药的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和医生能够清楚的明白中医药,只要是药都能够有中西医共同衡量功效的标准,以此提高中药在人们心中的认可度。还有要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应用,让新型企业用新的管理经营方式去参与国际竞争,才是根本的出路。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萃”,很有特色,如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关键是中医药企业要在药品的市场定位上下足功夫,以消费者和中西医为中心,关注他们的价值,做好准确的定位,以此避开众多的国际上同行业的不规则竞争,以民族的也就是国际性的视野来摆正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位置,为目标患者和医生服务,并追求在中医药产品领域市场定位做到最佳。这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医药将在国际上越来越彰显出她的神奇魅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