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紧迫性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方。低碳经济的概念在中国正迅速从高端概念演变成全社会的行动,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低碳建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领域都大有作为,中国正大力投资低碳经济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正在努力快速成长为低碳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的世界领跑者。
2006年12月27日,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4日,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发展能源多元化,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一是我国的资源人均拥有量较低。我国资源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我国的碳排放总量较大。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
三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惯性。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的严重依赖,形成了高能源、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较大的碳排放量。
四是我国的生产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而且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
二、低碳财税政策的分析
(一)投资力度加大
首先国家加大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和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如在2008年底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就指定必须至少将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约占总投资额的5%,这用来拉动内需的4万亿的第一个投资项目就是新能源项目——福建福清核电工程,该核电项目投资近千亿。此外,国家还对投资项目设定了明确的准入门槛,如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要求,必须符合土地、环评、节能等各项要求,并且严格防止投资资金用于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以及用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同时,要求投资项目不论是老项目还是新项目,都要有利于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
(二)推行财政补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