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可以发挥财政的分配机制,配合价格的杠杆作用,通过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如2009年2月17日,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四部委在京联合召开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会议,出台了《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表示:中央财政主要依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示范推广单位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与4000元到6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定额补助。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做到政策公开透明,市场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有效性。
如2009年11月19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做好“金太阳”示范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该项工程的重点内容将是以国家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计划在近2—3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建立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重点扶持用电侧并网光伏,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其中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对于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主要通过贴息和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
(三)推行排污权交易
在碳排放交易方面,2008年,中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这三个市场的建立表明,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市场化机制。我国现有的排污权交易是以二氧化硫为主,如山东、山西、浙江和江苏等省,以及在华能等重点行业的企业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我国在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四)建设基础设施
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家发改委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了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方案,选择确定了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重点单位,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重化工业集中地区和农业示范区等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已达172家,各省(市、区)也都相继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效推进了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念的普及,试点单位的示范效应逐渐显现出来。
三、当前财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力度仍然有限
由于我国之前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受其影响,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也体现出强烈的“计划”色彩。在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较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物质方面的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较大比例的财政支出仍然停留在一些本该由市场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领域,而像环保工程这类需要财政资金大力扶持的领域,依然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补贴范围仍然有限
如同很多其他政策一样,财政补贴政策必然有其局限性。一是市场拉动力有限,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出台,对长期销量平平的新能源车型无疑是一大利好,而且新能源车都很绿色、环保,但是由于其成本高昂,使得其售价偏高,消费者难以接受,而且,补贴政策会降低汽车生产厂家的成本,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只在终端售价上的降低,不能让大家更深切地感受到政策的实惠。二是基础设施亟待跟上,电动汽车走向市场,仅靠一项补贴是不够的,还与其他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充电站的建设、电池的回收等均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三是企业“冷淡”对待,补贴试点受益企业并没有“很兴奋”,相反还带有点冷淡式的“理性”,产能计划也基本没有调整。如比亚迪表示其不会对产能计划再做调整,产量仍定为1000辆,今年还不打算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
相比而言,“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的出台为鼓励网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对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的电力格局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受电地区清洁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这对进一步落实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交易力度仍然有限
一方面是市场分散,信息透明度不够。我国目前没有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市场类政策工具应用不够,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个案虽然已经不少,但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二是业主缺乏碳交易意识。中国节能减排项目很多,但业主缺乏碳交易意识和认识,没有发现碳及其衍生产品的价值。这实际是中国资源和企业价值的一种浪费,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全国性公开市场。
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建立。我国排污权交易进展太慢.没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诚信、企业家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形象约束力较薄弱,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等新型的市场类政策工具效果不理想。
(四)生态园区政策有限
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扶助和支持,目前我国政府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主要在宣传和引导层面,鼓励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宏观调控、财税金融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还存在一定缺失,这使得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障碍和困难。一些园区补链项目的引进遭遇政策冲突的尴尬,受政策的限制,一些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补链项目无法引进、无法运转。政策支持不足,成为制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