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为规避这种现象,除《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八项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之外,还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两项中的股权性投资并采用成本法计价的计提转回也是不允许的。由于企业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提升报表利润,所以这一规定大大压缩了利用“资产减值转回”制造虚假利润的空间,致使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会比较慎重,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根据这一要求,企业在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规定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而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年度经营状况。
(三)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完善。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金额、累计影响数,计提的原因、原则、程序及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样不仅扩大了其披露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范围,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资产减值准则执行中的难点
(一)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的规定难以把握
资产减值准则采用列举法规定了七款判断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标准,这几项判断标准属于原则性规定,对未罗列进去的一些内容依然可以操纵,还可能被恶意操纵者所利用。
如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何谓“重大变化”,没有具体判断标准。
(二)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定
资产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但是相同的资产在不同区域的市场中会有不同的价格,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市场中可能也有不同价格。
尽管资产公允价值可以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确定,但是合同协议价格的公允性却很难得到保证。
在无法得知类似交易信息的情况下,还需要用评估等方法来协助判断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估计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的前提之上,而我国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存在较大的人为操作空间,资产公允价值是否公允很难判断。
(三)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难以计算
1.资产的剩余年限难以准确估算
资产的剩余年限是指资产到最终处置时在企业持续使用的经济寿命,即资产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剩余年限,并不是资产的剩余折旧年限或剩余摊销年限。例如企业的无形资产,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无形资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一般财务人员不能准确估计其剩余寿命。
2.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难以测算
企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不仅受资产本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企业内部和外部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不同,同时受设备的技术状况、使用情况、质量状况、磨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按每一项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难度很大,即使按资产组进行测算,财务人员也很难科学合理准确地进行测算。
3.折现率难以选择
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当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取得时,选择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资产可回收金额,而“折现率”的高低对现值计算的可靠性有极大的影响。准则对折现率的选取没有明确标准,存在较大的选择空间,在计算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做出人为的假设和判断,其计量的可靠性较差。而且,折现率是个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环境下,预计折现率时,更应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它的变动引起可收回金额的变动,使得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
资产减值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完善和弥补了旧准则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抑制现有一些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操控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使企业更真实、稳健地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其实施情况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范。
1. 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加强明晰性和提高其可操作性。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适应、不和谐的现象。在目前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情况下,不允许转回资产减值是现实的选择,有利于防止公司滥用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调节利润。新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工作者更多的要依靠职业判断,但是在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应谨慎地确定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范围、谨慎地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因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准则执行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问题,尽快出台一些制度、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做好基础工作。
2. 进一步健全信息市场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以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提供直接依据。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才能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才能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压缩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如:资产组的划分、减值迹象的判断、折现率的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商誉的减值测试等,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执行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完善和弥补了旧准则的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抑制现有一些企业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操控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使企业更真实、稳健地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财务信息更具真实可靠性,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还可能造成资产低估。新准则并未完全封堵上市公司利润操控的主要通道,因为新准则并未明确规定存货、长短期投资等的减值准备能否转回。我们应借鉴国际惯例,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一方面推进会计改革,着力于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同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与会计发展的环境,有步骤地不断完善我国的资产减值准则,以从会计规范上治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滥用行为。对于没有现成出售价格可供参考又不能直接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部不计提减值准备。当这些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刻直接通过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方式来反映这类资产的减值损失,也是解决当前随意计提减值准备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立信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 刘克洋、韩和芳,《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财政监督,2007年。
5. 付立平.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问题及其探讨.财经界(中旬刊)2007(1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