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新准则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资产减值的金额,而且要求企业对导致减值事件、环境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进行披露。因为报表的使用者不仅需要知道减值的金额,而且也要了解资产减值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经营决策的变化。
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启示与建议
(一)在资产减值准备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的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可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主要原因是:(1)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缺乏依据;(2)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入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会发生价值贬值,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多个部门协同认定,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往往滞后于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
2.企业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变相利用
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有:(1)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当年巨大亏损;(2)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二)改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1.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需要会计估计,只有估计就肯定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业务素质决定资产减值计量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保证,业务素质是关键。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整个会计改革的需要。因此主管部门应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同时会计人员应紧迫感与使命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更要遵守职业道德,避免故意利用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2.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根据外部和内部的信息来源来估计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由此可见,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是实施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而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和价格市场还不够完善,资产减值的估计难以合理确定,导致资产减值计提准备缺乏客观的依据。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统一合理的提供各项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客观的依据。
3.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合理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但部分企业出于各种原因可能存在不提、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因此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以独立审计的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以确保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五、结论与展望
(一)规范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仍可以压缩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一方面,要减少会计准则的漏洞,尽量减少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对于选择空间大的会计政策应规定更为详尽的限制条件,缩小人为调控的空间。
(二)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规定仍存在的局限性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准则无论是在具体规范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可收回金额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增加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突破,但是由于我国资产交易市场的不活跃,而且影响公允价值的诸多因素本身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其可量化程度也不同,目前企业仍然很难做到准确确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不仅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技术困难。第二,禁止转回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新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禁止转回的规定遏制了盈余管理空间,有效地防止了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经营业绩的粉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客观。但当企业的资产恢复至原有价值甚至升值时,不转回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会造成少列资产,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反映真实的资产状况。因此,长期看来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企业就无法如实地提供资产或资产组合潜在利益的信息,同时也可能诱导企业滥用这项规定,在当期确认一项重大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导致以后年度确认较低的折旧或摊销,以实现更高的利润。
(三)逐步提升我国会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实现国际
趋同。
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起着不
可或缺的作用。在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中,我们既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又要妥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趋同不是简单的等同。各国的经济、文化、法律以及监管水平、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不同,不顾本国的国情,完全复制国际准则,是难以实现真正的趋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从而达到会计准则等效目标,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让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于长春:《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实务导读》,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张学谦:《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1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