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2.更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口退税政策
首先,解决征退率不一致问题,我认为,只有采取积极财政措施,解决欠退税问题,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我国出口货物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逐步统一出口退税政策,消除企业税负不等现状。通过对不同企业,不同贸易方式先分类,再逐步改变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和不同贸易方式采取不同的退税待遇的方式。
再次,明确“公平税负、鼓励出口”出口退税政策目标,以恢复出口退税基本功能。我们应该借鉴国际惯例,将“公平税负、鼓励出口”作为我国的出口退税目标。
最后,促使出口退税政策回归中性,保持出口退税的中性本质,即逐渐趋向零税率的“征多少、退多少”的税收机制是完善我国出口退税的长期目标。
3.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纵观我国十多年来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最明显的问题是政策反复无常带来的恶性循环:提高出口退税率——财政压力大、产能过剩——降低出口退税率——出口企业承压增大——出口减少、经济萎缩——再提高出口退税率刺激出口——财政收入不足——减少国民福利——国民提高储蓄、减少消费——内需不足——更加依赖国外市场——为增加出口继续上调出口退税率。从表面上看恶性循环是退税率不稳定造成的,而更深的原因在于我国的退税制度本身不完善,政府在财政负担能力与出口增长之间“相机抉择”,这种政策调整干扰了企业的预期与决策,常常是企业还没来得及对新政策进行消化,新一轮调整又开始了。出口企业眼前的既得利益都顾不上,更不会考虑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频繁的政策调整只会导致企业对政策环境的预期很不稳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例如,2007年7月的新出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没有设过渡期,而这次调整又是在春交会大部分企业已经签订订单后进行的,出口退税的调整使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受到了影响,另外个别企业的退出也可能带来失业。因此,应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性,以便真正达到出口退税对经济调整的政策效果。
4.有效执行出口退税政策
维持出口退税调整幅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适量的减少调整次数,使其即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达到促进微观企业发展的目的。在宏观方面,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平衡收支;在微观方面,要让企业能够接受这种合理的调控幅度,并使企业根据适度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制定企业自身中、长期发展目标,扩大出口,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5.政策的实施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出口退税的实施要体现我国产业政策的导向性,根据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对西部地区因出口退税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适当的补偿,从而消除不公平竞争。对于西部地区省份,一方面从总体应科学合理地改进出口退税的预算体系,可以在退税办理严格的基础上,对出口退税进行指导,从而避免出口退税财政预算与实际发生额之间的缺口。另一方面,在加强全国预算体系的同时,应适当提高西部省份的退税预算,提高退税效率,从而吸引外资以及东部沿海企业到西部投资,推动西部出口优势产业的发展。
6.保证出口退税政策的适度竞争性
虽然以高退税率来促进出口是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兵之计,但在全球总需求锐减的背景下依靠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换取出口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并不现实,对增强我国贸易竞争优势也是收效甚微,因此要保证退税政策的适度竞争性。应对现行以扩大出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将其重新定位于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促进出口为辅的长期性政策行为,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探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点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机遇。
7.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健全出口退税的管理体系,降低成本。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出口型企业应在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上狠下功夫,切实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努力降低综合成本,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8.加快外贸出口代理制改革。外贸代理制可以帮助外贸公司减少贸易成本。出口退税率下调,对自营出口影响较大,对代理出口影响较小。可以采取措施促进外贸代理制的发展,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推动外贸企业由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
(二)深化企业改革方面
每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都会使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和不确定性,这些危机和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转化为机遇和挑战,为更好的应对这些危机和不确定性,促使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要有能够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创新产品。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走自主创新的路,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国际竞争,加大用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资金投入及加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借金融危机之机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同时致力于低污染、低能耗、环保性的可持续发展,并时刻注意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抓住机遇提高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速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的出口依然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事实证明,凭借这些产品的出口来加大利润空间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企业除必须加快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外,还要努力提高各类出口产品的技术及质量水平,加大产品所含技术成分,以稳固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3.拓宽出口贸易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贸易实践证明,出口商品的批量越大,地区越集中,受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就越严重。目前,中国企业的出口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依存和出口风险较高,而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所占比例较小。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美国的出口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中国企业应当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避免在一个短时期内向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同类产品,努力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如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通过新兴市场的增长来弥补发达市场的下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避贸易壁垒,借助市场多元化减小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降低对发达国家市场的过高依赖性,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减少贸易冲突。
4.积极扩展国内大市场,刺激拉动内需。
在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更多的依靠内需,依靠国内的消费,而不是用出口来推动增长。中国在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外贸依存度较高,一直以来推崇外向型发展战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外需来拉动。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影响下,外需缩减,国内消费能力减弱。面对此局面,我国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更多的放在努力扩大内需上,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央加大了政府公共投资的力度。40000亿元投资中,15000亿元将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4000亿元投向保障性住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就是通过政府的公共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能缓解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对经济发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出口企业应在政府已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基础上,加快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内销,减少外销,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消化过剩的生产力,减小对退税收入的过度依赖,抵御外部经济的波动,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应对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长久之策。
5.鼓励对外直接投资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