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所倡导的理念和依托的成长方式是不同的。比较优势主要提倡利用不同的要素禀赋或资源优势,确立一国产业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进而制定发展模式;不强调技术、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及发展自主品牌,是一种静态发展观。竞争优势则强调通过组织学习、组合创新和强势品牌建立核心能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突出的是动态的、一定时间不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与替代的能力。
2、 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必须以竞争优势理论作指导
纵观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历程,汽车强国主要依靠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而不是相反。没有一个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强国是靠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于德国,但此前,德国、英国和法国工程技术人员、发明家们已为第一辆车的诞生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技术探索和技术准备。因此,这3个国家成为汽车的发祥地,欧洲成为世界第一个拥有汽车产业绝对优势的区域。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以流水线为核心的大量生产方式的创新,拉开了现代汽车工业的序幕,同时也使这一产业的国际优势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福特公司在20世纪前20多年风光占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行业领袖。但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福特公司死守单一产品,而通用公司以多样化的产品战略和推行事业部的组织创新,使其一举超过了福特成为世界新的领袖。美欧之间和美国内部企业的优势转换,是汽车产业依靠竞争优势模式发展的实证。但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日本汽车产业的振兴。日本作为资源匮乏国,完全依赖技术的综合创新和管理创新使汽车产业发展起来并获得国际竞争地位。高质量、低成本、耗能小、清洁环保的产品源于日本汽车企业的技术探索、管理方式的变革和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韩国作为资源也不富裕的国家,其汽车产业的发展成就也正是遵循竞争优势的战略模式取得的。
我国的汽车产业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受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其一开始就表现出先天不足的症状。这是因为我国当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极贫极弱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发展汽车产业显然违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稀缺、技术落后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为了规避这一矛盾,发展民族汽车工业,我们不惜给予外商种种优惠,花大力气引进汽车生产线,合作建厂。我们提供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用别人的机器、技术和资本来制造自己的汽车,以自己庞大的市场换取别人的技术。不过由于对技术的创新要冒一定的风险,长期以来,特别是上世纪,和外资合作的大型汽车企业都是国营的,领导人为了多出政绩,少出问题,求稳怕险,对于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而且当初引进的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这就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在对外合资生产汽车的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收获,但没有获得多少核心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综观国内外汽车产业及企业演化历程,走竞争优势发展之路对于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尤为重要。近20年来,我国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等方法,使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一跃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我国过度依赖合资企业,没能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将给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培育埋下很大陷阱,创新理论鼻祖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因为经济发展是经济本身发生的非连续的变化与移动,是动态的创新过程,竞争优势理沦创立者波特指出:“企业技术的变革将导致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想保持长期的技术优势就必须对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已到了关键的战略转折点,根据竞争优势理沦,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和原则,努力寻求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的途径[17]。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市场比较庞大;劳动力成本低。民族品牌汽车的竞争劣势主要有资本力量薄弱;技术力量单薄,研发能力落后,没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数量较少;产品质量较差,民众对其缺乏信心;管理能力差,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的组织机构,企业的机构设计或者沿袭以前国有企业的一套,或者生搬硬套国外大型企业的机构;因偏重于价格战导致单位产品的利润低,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比如2005年奇瑞的单车利润只有500元。
四、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我国汽车发展的现实环境
1、 经济环境
目前,世界制造业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 由于中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日益完备的软硬环境, 日渐扩展的巨大市场, 较优厚的外商投资政策等, 使包括汽车工业零部件和整车装配在内的世界制造业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或建立机构。 这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条件,也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完整的, 以高度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为特色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有利于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本土生产和本土市场的优势, 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和整车制造业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具备了较强的工业配套能力, 除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当前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都可以在国内解决,其成本要低于同类进口产品。汽车行业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只是产品开发能力尚欠缺。
2、 人口环境
中国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陈虹预测说,按照国际通用的车价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较系数计算,未来10年中国有购车能力的人口可达5亿,约1.5 亿个家庭。未来20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同时我国家庭户规模趋小,这样一个结果就是车型较小的微型或小型轿车就可以满足许多家庭的出行需要;另一个结果是夫妻双方抚育子女的负担变轻,手头更宽裕,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购买汽车
3、 自然环境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自然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产业、公众和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将加重环境负担,可能给自然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各大城市的交通改善速度跟不上汽车增加的速度,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城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阻塞。
中国和印度等人口大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和随之而来的消费需求带来了对原材料和能源需求的较大净增长。工业化中后期,以汽车消费为代表的重工业阶段对原料的强劲需求主要表现为对有色和
非有色金属、电力、石油、煤炭等产品的大量需求及其价格的上升。石油、煤炭等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经济增长最为严重的瓶颈。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4、 社会和文化环境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 但也是一个民族性较强的民族,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吸收和学习他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但是,在中国产业发展进程中,民族性还是体现得较为明显。表现为民族产业的自强不息、逐渐强大以及国民在相似条件甚至在稍差些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国产品牌产品。比如以前的轻工产品和后来的冰箱、彩电、电脑等,可以说在这些行业,民族产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国民对民族产品的支持。在汽车行业,民族精神也已经并将有更为显著的表现。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极为重要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为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为了产业安全甚至是国家经济安全,更要倡导和支持汽车民族品牌,激励民族汽车企业自强、自立,由弱变强,逐渐壮大。我国汽车工业企业也要在积极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同时,立足本国文化和,民族特色,在产品设计、销售、服务等方面更多、更好地考虑到我国消费者的观念和喜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