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当今,国外对我国出口反倾销指控日趋增多,我国出口商品是国外反倾销的“众矢之的”,为近年来国际反倾销案件最大的受害者,出口产品受到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反倾销指控高居全球之首,而且投诉的国家也由美国、欧共体等发达国家扩展到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针对中国的其他类型贸易摩擦也显著增加。
(三) 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及其影响
欧盟借助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大大地钳制了中国对欧产品的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说非市场经济地位是我国企业在应对欧盟对华反倾销时,面临的最大的壁垒。欧盟反倾销法并没有对什么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下定义,也没有关于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的规定,而是在制定反倾销法时将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明确列入法律文本即现行欧盟反倾销法(第384/96号法令)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欧盟在针对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适时地改变了策略。欧盟理事会通过第905/98号法令,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划去,该法令于1998年7月1日起生效。虽然形式上,中国不再属于非市场经济国家,但是,中国仍被视为“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欧盟在实质上针对中国的企业规定了更具歧视性色彩的“五条市场经济标准”——从欧盟1998年第905/99号条例第2条第7款涉及中国的有关反倾销法的补充规定中看,企业只有在充分满足了下列条件时,才可被认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
1.受调查企业在决定价格、成本和投入,比如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产出销售和投资实施,按照市场供求情况做出决定,并且在决定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重要的政府的干预,而且主要的投入成本反映了市场价值;
2.受调查的企业具有清楚的基本会计记录,该记录是根据国际会计标准独立审计的,且使用于所有的目的;
3.受调查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特别是与财产折旧、其他的抵消、货物贸易和债务偿还有关的情况,不受此前实施的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扭曲;
4.有关的企业适用破产和财产法律,这些法律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贸易环境问题即企业在法律保护下经营,包括受制于破产法和企业财产法的约束,企业不受政府干预而成立或关闭;
5.汇率是按照市场汇率确定。
从表面上看,规定的这五条标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应该自主决定生产和经营状况,毕竟企业才是经营的主体。但是深入分析,企业提供证明自己符合这五条标准的证据达到何种程度,并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达到何种程度完全依赖于欧盟在实践中的自由裁量权,欧盟在这种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下做出的认定其公平性和合理性就可想而知了。例如实践中,欧盟硬把对大多数欧盟企业都不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强加给中国企业,并堂而皇之地将其作为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之一。另外,企业单独证明是否符合市场经济条件,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且即使证据证明符合条件也经常性的被欧盟否决,这就使得较多的中小企业对反倾销诉讼望而生畏,欧盟的这种规定,严厉打击了我国企业的应诉积极性,损害了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在实践中,据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欧盟自从在2005年的对华塑料袋案给予赛德家庭用品(上海)有限公司、苏州国信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后,其在对华市场经济地位的审查方面更加的严格和苛刻。即使一些企业幸运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外资企业或直接就是欧盟对华投资的企业,真正的大陆企业非常的少。如在2000年欧盟对华集成电子荧光节能灯(“CFL-I”)反倾销案中,有10家出口商申请了市场经济地位。2000年8月,欧盟就10家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作出裁决,裁定仅欧盟企业菲利普在中国设立的合资企业上海菲利普亚明照明公司及港资独资企业厦门利胜电子照明公司两家企业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
由此观之,欧盟在中国非市场经济问题上,采取了“换汤不换药”的迂回策略,中国企业在这“五条标准”的规定下,受益了了,非市场经济问题仍然是我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一只拦路虎。
二、 后金融危机下反倾销的严峻形势
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欧美许多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工资削减、福利下降,失业率高涨,消费市场萎缩,为了加大本国国内的内需,使经济能更快的恢复,就要压制中国一些产品的倾销。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09年,国外对华共启动119起贸易救济案件,比2008年同期增加11起。其中,反倾销76起,同比减少4起;反补贴13起,同比增加2起;涉华保障措施23起,同比增加9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同比增加4起。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爆发,经济低谷让欧美对我国反倾销的态度越发坚定。
(一) 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
1. 国外原因
(1)中国贸易迅速崛起,引起他国高度警惕。中国现在已成为第三大贸易国,出口贸易增长必然会取得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一方面引起了同类产品竞争国的疑虑;另一方面在进口国造成了同类产品更剧烈的竞争。我国产品依靠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