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4. 薪酬制度灵活性。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到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企业的组织设计越来越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与灵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避免一味强调职位说明书及薪酬设计的系统性与稳定性,而是结合企业战略与外部市场环境,确保薪酬制度的高敏感性与灵活度。
5. 薪酬制度认可度高。新的薪酬体系设计实施两年以来,得到了广大员工及领导的好评认可,打消了员工离职的念头,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绩效。为实现员工晋升、培训、激励等工作做好了铺垫与科学解释,使员工清晰的认识自我,增加信心。
五、个人理解与小结
通过本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实例说明了要建立一个合理且高效的薪酬制度体系,就必须以岗位评价为中心,选用适合企业特点的评价方法,采用科学的操作流程,鼓励员工共同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当然,再好的薪酬制度体系都会存在不足与缺陷,现浅淡一下自己个人的理解与小结。
(一)通过研究,本人深刻体会到岗位评价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作为薪酬制度设计
的应用基础,它也是员工、人力资源部门及企业的“标尺”,有效的岗位评价在整个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工作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各模块工作与应用起到了专业性及方向性的指导。而其它模块的工作又反过来验证与影响着它。目前岗位评估的工具较多,基本上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但每个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特征来寻找适合本企业的评价方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对一家综合类企业集团,下属有大型生产企业、中型资产管理企业和小型贸易企业等多家企业。现要求对所有企业的所有岗位进行评估,统一进行薪酬制度设计,此时若没有选择正确的评价工具,那么最终是没有办法达到评估效果的。假设开始公司人员选取了十因素评价法作为评估工具。由于十因素评价法更多适用于单个专业性企业内部的岗位评价,而不能解决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比较的问题。于是,评价的结果就单个企业孤立地看误差不大,但是无法进行集团下属各企业之间的比较。最终,重新选择了因素计分评价法,才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是因为,因素计分评价法在评估中将组织规模与类型作为一种因素充分考虑。借助这种因素,可以把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置于同一个比较平台之上。所以说在评估前,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特点,对比可选评估工具的适用条件与范围,选择适合的评估工具。 特别要注意的是,对所有岗位必须用相同的工具进行评估,否则评估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因此,一个成功的薪酬制度必须以选择正确的评价工具作为前提。
(二)另外,随着组织与市场的发展,薪酬制度设计的目标一定会发生转变,我们必须认识到
科学专业的评价方法、公平合理的操作过程、专业资深的观点,这虽都是一个企业建立合理高效薪酬体系的基本要素,但只具备这些要素,在当今是远远不够的。个人理解,若要体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不仅需要以上基本要素,同时必须拥有一个能够将这些要素进行很好融和的桥梁与平台。而此平台就是企业上级领导的支持及基层员工的认可,通过此平台来确保制度有效的推进与顺利实施,促使它们在合适的平台上发挥最大的价值与作用。任何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不断的调整与变革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重视员工价值的同时,激励员工提高个人绩效,从而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给人力资源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动察力。理解并意识到,市场是不断的变化的,企业也要经历不同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阶段,必须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且解决方案必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我们要时刻把握好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方针,深入了解本企业特点、行业规模、财务水平等各种因素,并与此紧密结合,确保薪酬制度有效实施。
(三)从猿古时代发展至今,人类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与发展,从开始满足个人生存需求的劳动者地位发展成当今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这充分说明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同时,管理人的部门也从过去的劳资科、人事部发展成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部,这惊人的速度与变化,时刻提醒着我们一个企业及企业的薪酬制度体系中关键因素---“人”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专业的理论及成功案例,结合中国的国情及企业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深入思考,挖掘潜力,发挥创造力,努力将人的管理工作做好,从而提高员工绩效,提升企业总体效益。要继续以科学、专业的方法为指导,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断完善,坚定不移的将人力资源工作做好,做透,做深入。
【参考文献】
1、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开发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
月1日第1版。
2、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3、张文贤:《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张文贤:《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5、尹隆森,孙宗虎:《岗位评价与薪酬体系设计实务—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丛书》,人民邮
电出版社,2005年8月1日第1版。
6、克雷曼:《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1日第4版。
7、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1日第1版
8、付继娟,张正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合订本,2004年。
9、廖泉文:《人力资源考评系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印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