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温州中小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调整技术结构,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走产学研及用相结合的路子。中小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鼓励本企业的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技术小发明、小创新,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使企业尽快退出低水平的竞争层次。同时,为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到国外建立基地、设置窗口,并加强企业信息工作的建设。
3、培育国际化经营和管理能力
通过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贸、金融、营销、企管、财会、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温州中小企业要改变家族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全球化思维规划与运作企业,改变创业阶段的投机和冒进思维方法。
4、积极进行国际化品牌和企业形象策划
以质量为向导,将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化为质量与品牌的竞争。建立企业良好的商誉,改变以牺牲企业形象与商誉为代价的“一锤子买卖”的做法。通过企业的诚信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与形象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的投入。温州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分头突破,先在主要目标市场上进行品牌推广,然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四)避免与大企业直接竞争
有学者认为,利用小规模技术占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愿意占领的小规模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三大竞争优势之一。基于这种思考,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长岛总一郎提出了“市场缝隙战略”理论。他认为,在有限的商品和无限的市场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市场盲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着“寻找市场缝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缝隙战略的核心,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个细小部分,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参与市场分工,可以实现某一缝隙商品的有效供给。温州中小企业可凭着自身的机制灵活、自由性强、转型快等方面的优势,改变原来的竞争规模,重新确定企业经营目标,在强手如林的大市场中找出目前的竞争对手忽视的细分市场,然后再根据这个市场中顾客的需要去设计产品,实现专业化经营。
(五)通过企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
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仅仅依靠个体力量,单枪匹马闯入国际市场难度较大;向大企业发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组建大集团又往往减少了企业的灵活性。通过企业集群,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企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灵活机动,反应迅速,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
温州传统企业集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以打火机为代表的企业集群,在温州市鹿城区和瓯海区集中了打火机生产企业500多家,其中80~100家企业生产电子,60~80家企业生产电热丝,10多家企业生产气体,100多家企业生产打火机刻模,80~100家企业注塑,100~120家企业压铸。2000 年,打火机行业占居世界市场70%的份额,国内市场95%的份额(注 3)。
三、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政策与措施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水平和活力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赶力发展中小企业已刻不容缓。我国中小企业要顺利开展国际化经营,更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一)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应以中小企业立法为契机,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健全中小企业立法,制定一系列配套法规,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和市场规范。要抓紧修订统一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实际的统计指标体系,为政策的决策和执行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依据。
(二)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
要进一步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我国的外贸经济体制是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基础上形成的,最近30年来,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改革,但仍不能适应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要进一步改革外贸系统一家独霸天下的局面,应当给更多的合格的中小企业以外贸自主权。
(三)以解决融资难为突破口,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资金的供应、保证及辅导系统。扶持建立和重点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中央、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大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和扩大风险投资基金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进一步加强除人才培训服务以外,还有市场调查、技术指导、经营管理咨询、法律顾问,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采用网上贸易,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和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节省了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开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交易的机会,可以免去信息收集、市场开拓、中间代理商等费用,中小企业花费较小的代价,却获得了更多的外贸机会。
(五)加大国际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国际贸易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对物流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质量要求,由于国际贸易需求的多样化,造成物流多品种、少批量,要求国际物流向优质服务和多样化发展。二是效率要求,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活动来完成的,因而要求物流高效率地履行合约。三是安全要求,国际物流所涉及的国家多、地域辽阔、在途时间长,又受气候、地理、政治等因素影响,在选择运输方式和路径时,多有可能给货物带来损失。四是经济要求,国际物流的环节多、备运期长,控制物流费用、降低成本具有很大潜力。当今,我国国际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产业相当传统,导致物流成本过高、交付时间过长、贸易风险过大,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展开。因此,政府要加大物流设施的投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六)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建设
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功能建设。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行业培训、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会展招商以及产品推介等活动;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依据协会章程或者行规行约,制定本行业质量规范、服务标准;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政府委托,开展行业统计、行业调查、发布行业信息、公信证明、价格协调、行业准入资格资质审核等工作;监督会员单位依法经营,协调会员与会员、会员与行业内非会员、会员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承担法律法规授权、政府委托及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能。
(七)注重对“国际化”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已被认为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最大的障碍,特别是“国际化”的人才的紧缺,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参与国际经营的竞争。政府应该注重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帮助中小企业从国外引进一批现成的“国际化”人才;二是“育”,鼓励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育一批“国际化”人才;三是“培”,组织中小企业原来的从业人员的再培训。
引文注释:
(注1)程惠芳,等﹕浙江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 J ],浙江社会科学,2001,(1 ),第13页。
(注2)刘树森﹕中小企业跨国公司最好的朋友[ J ],经济月刊,1999,(4 ),第48页。
(注3)胡丹婷﹕温州打火机的辉煌与尴尬[ J ],企业管理,2002,(4 ),第41页。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夏华清︰中国制造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J ],中国软科学,2003,(3 ),第84~88页。
3.《温州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M ],2002年第1版。
4.戎殿新,罗红波﹕《中小企王国意大利》[M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1版。
5.2l世纪温州发展展望“十一五”规划课题集(下) [Z],温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5,262。
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7.李玉梅﹕试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J ],天府新论,2003,(3 ),第50~53页。
8.姜勇﹕论民营企业国际化[ J ],经济体制改革,2003,(4),第65~6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