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以我国航空业的价格战为例,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部分航线、部分时段内的竞争过于激烈,出现了大量1折、2折票价的机票,严重低于行业的正常平均成本。根据有关方面公布的资料,在平均客座率达到65%的前提下,中国民航国内航线平均成本大约为0.68元/客公里,相当于现行经济舱公布价的7折左右,主要包括航油成本、飞机租赁(或折旧)成本、机场空管航食等供应商成本、航空公司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等,其中航空公司不可控制的部分高达85%左右。显然,如果航班上存在的1折、2折机票过多,航空公司在该航班上必然严重亏损。这种非理性的价格战从短期的、局部的角度看,会对航空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从长期的、全局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也是相当危险的。对航空公司而言,从中长期角度看,过低的票价必将影响其在安全、服务等方面的必要投入,影响服务质量,损害其长远的发展能力,甚至埋下安全事故的隐患;从全局的角度看,对整个行业而言,这种做法可能影响机场、航油、航信、航材、飞机维修等相关部门的利益,引发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之间的纠纷,不利于我国航空业的健康发展。(注3)
2.价格战削减了企业获利水平,影响企业的投入再产出,对企业后续发展不利。
企业要发展,必须获得一定的利润,然后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投入再产出的过程。参与价格战的企业,获利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非常不利。以日本数码家电产业的价格战为例,2004年,索尼、三菱、先锋、松下等数码家电企业深陷价格战的泥沼之中,先锋公司原以为对其产品进行降价可以在市场急剧扩大之后,为公司带来收益,结果因为索尼、三菱不断地夺走先锋的市场占有率,降价不仅没有给公司带来收益,反而让公司背上了巨额的赤字包袱。就连不断获得新市场的索尼公司,也因为产品售价过低,连开发费用等投资都难以回收。事实也证明了这场价格战没有胜者,仅2004年上半年,整个数码家电行业亏损达100亿日元之巨。(注4)价格战一旦进行到这个程度,毫无疑问对企业的后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价格战对企业形象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很多知名企业遵循着好品牌不降价的策略,众所周知的苹果电脑,其售价一直高于PC电脑,然而其市场多年来一直出奇的好,受到消费者的爱好和追捧。频繁参与价格战的企业,其形象会在一部分消费者心目中下降,认为其肯定存在着诸如质量或者技术方面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证明,存在这样的消费者,他们认为质量和价格息息相关,高质一定高价,低价也意味着低质。对于秉承这种观点的消费者而言,价格战并不能吸引他们购买企业的产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4.恶性价格战不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降价竞销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产品容易混迹市场。比如PC市场上存在着将23.6英寸的液晶显示器标注为24英寸的现象,以小充大;再如家电市场上售价过低的DVD播放机,往往采用低质芯片,偷工减料,这些现象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不利于市场秩序的规范。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应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价格对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着信息引导和利益驱动的作用。而恶性价格战则会发出错误的价格信号,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也使价格失去了调节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功能,对国家经济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电接触贵金属加工行业价格战问题分析
(一)电接触贵金属加工行业中存在的价格战
目前,电接触贵金属加工行业中存在的价格战主要有传统铆钉形电触头价格战、温控器三金属冲压件价格战、贵金属复合带价格战三种。这三种价格战各有特点,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传统铆钉型电触头价格战,这种价格战的主要特点是比成本。目前行业中比较知名的厂商有五个,其中浙江省两个,广东省一个,上海市两个。各家厂商都在不断地探索更低成本的生产方案,更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从而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这个产品领域,参与竞争的主要是国内厂商。2009年上半年,经过深入市场调研,上海某厂商发现国内市场平型电触头和球型电触头售价比较一致。该厂商经过生产流程的革新,技术控制的进步,大幅降低了球型电触头的生产成本。因此该企业果断出击,针对球型电触头产品,以比竞争对手产品降价超过15%的幅度强势开展价格战,此一举硕果累累,将国内知名厂商正泰、飞雕等集团纳入自己的客户范围,市场占有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别的厂商当然不甘自己的市场份额被这家厂商鲸吞,采取了对平型电触头产品降价的策略和这家厂商对抗,目前,这场价格战仍在持续进行中,攻守多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不过,不容否认的是,这家厂商通过先期发动的价格战,已经积累了一批优势客户。
温控器三金属冲压件价格战的主要特点是行业内的市场新入者依靠新掌握的技术对市场先入者展开强势的价格进攻。温控器三金属冲压件,是由三种金属材料复合之后,进一步冲压而成,其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工序比较繁复,对生产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有能力参加竞争的有广东厂商A,上海厂商B,日本厂商田中贵金属。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日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贵金属加工及电接触理论,并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加以研究,不断进行新的配比,开发新的材料,在这个领域具有绝对的先发和领先优势。相对来说,我国在相关的研究以及工业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像温控器三金属冲压件这种产品,基本上2006年之前主要依赖进口。2006年之后,中国电接触贵金属加工行业加快了技术引进和设备改造的步伐,经过不断探索,行业领头羊广东厂商A和上海厂商B已经掌握了这种产品的生产制造工艺,并且具备了量产的能力。生产能力急需转化为利润,才能促进企业的再发展。正是这样的思想指引下,A厂商和B厂商不约而同地对日本田中贵金属发动了价格战。确切地说,目前,A厂商和B厂商产品的售价,规格相同的情况下,约是日本田中贵金属产品售价的50%。在这个领域,就像长虹当初降价时,外资彩电保持高价位岿然不动的局面一样。田中依然保持着它的高价位,但是市场已经悄悄地为中国的A厂商和B厂商打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温控器生产厂商选用A厂商和B厂商的产品,两个市场新入者已经逐步站稳了脚跟。至于未来会怎样?彩电市场的价格战,外资的溃败会在这个贵金属加工行业重演吗?毫无疑问,国内厂商已经在设备和技术上做好了准备,时刻等待着日本厂商的反戈一击。
贵金属复合带价格战,情况比较复杂。低端产品国内生产厂商比较多,因此陷入无序经营状态,市场竞争态势比较激烈,价格战的硝烟四起。高端产品竞争领域,目前仅有三个厂商,上海厂商B,四川厂商D,日本厂商田中贵金属。这样两个层面的竞争,所表现的现象是完全不同的,低端市场上,以各厂商的成本为底线,各企业粉墨登场,各尽其能,市场竞争极其残酷,往往上个月刚刚开发出来的客户,下个月就是别家厂商的顾客了。甚至有某些厂商,为了挽回或者抢占市场,不惜采取低于成本的价格来销售,这样下去,整个行业都会受到伤害。在高端市场上,价格战的主要表现是攻防战,行业新入者上海厂商B,为了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采取了比较强势的价格攻坚战,在价格上,往往比四川厂商低10%左右。在这个市场上,日本厂商依旧不愿放下长期以来的高利润,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产品售价。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上海厂商凭借价格战这柄利刃,不断地攻城略地,四川厂商D也调整了自己的价格体系,以期保持自己原有的市场份额和既得利益,并防范和应对上海厂商挑起的价格战。可以说,低端市场上的价格战已近白热化,高端市场也是一种山雨欲来的态势。
(二)电接触贵金属加工行业价格战的理论分析
传统铆钉型电触头以及低端贵金属复合带方面的价格战,充分地表现了这个行业的某些产品已趋同质化,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发展,原来的技术性产品变成了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各个厂商在原材料的使用、产品的制造流程等方面无甚差异,造成了只能靠价格在市场上竞争的局面。这种竞争同样说明了一个现象,在贵金属加工行业,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这个市场上,需求已经饱和,每个企业所做的,就是尽量得让自己分到更大的一块蛋糕。
市场环境恶化也是催生这波价格战的诱因,经济危机使行业用户的需求降低,这从客观上刺激了贵金属行业用价格这一武器激活市场。市场竞争必然会产生优胜劣汰,尤其是随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贵金属行业市场需求进一步缩小,浙江宁波地区一部分小型贵金属加工企业,已经进入关、停、转的境地。当然,竞争也催生行业强者,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在未来可以预期的价格战中不至于一败涂地。少数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先进的企业进一步做大,逐渐地具备了和国际一线厂商如日本田中贵金属等竞争的实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