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三、我国应对SA8000标准的对策及建议
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已经被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主要国际机构接受并积极倡导,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然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作为一种外来的运动,目前并未融入中国劳资关系调节体系,只是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或供货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行为。同样的,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特别是SA8000标准,都是由国外组织制订的,并未与中国的劳动执法监督机构相结合。我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与国际惯例接轨,必须正确应对SA8000标准。
(一)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2005年8月24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政府和授权的认可机构尚未把SA8000认证工作纳入监管范围。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SA8000,目前在中国不宜推行SA8000认证。这位负责人还透露,美国的国家标准化组织尚未承认SA8000标准,有五家境外认证机构曾向国家认监委提交过认证申请,但均未获得批准。据了解,目前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开展第二方审核的现象较多,由认证机构实施第三方认证的主要是采用SA8000标准。这位负责人强调,“经济发达国家采购商们制订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包括SAI制订的SA8000标准所规定的一些要素,比如SA8000标准中涉及的结社自由及集体谈判权利、歧视等要素绝不是简单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国内企业需要承诺的社会责任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世界范围内对SA8000褒贬不一,关键因素是SA8000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参与制订的各主体必然是各方利益的代表,其目的就是通过SA8000标准对其他国家进行约束。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只有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目前SA8000还尚未取得与ISO9000和ISO4000同等重要的地位,而是一些组织发起并进行推广的。我国也完全可以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实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本土化”,并在国际上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一方面,规范我国企业的行为,使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国外的企业在我国境内或与我国进行贸易往来时进行约束,以此与SA8000标准相抗衡,规避SA8000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借鉴深圳市在《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见》中所提出的,根据有关法规,探索研究制订深圳市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准则”,鼓励、支持有公信力的行业组织、商会和其他社会组织根据行业特点制订各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准则的做法。
在逐步建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同时,我们还要规范境外认证机构在我国的经营行为。境外的认证机构、中介公司在国内的直接经营活动和进口商的某些有偿“人权查厂活动”大都存在无照经营、超经营范围经营和漏税等非法活动,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坚决予以制止和查处。
(二)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规范出口企业行为
受SA8000影响最大的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通过降低成本走低成本领先策略。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技术条件相同,原材料、设备等成本相对稳定,需要降低的成本只有转移为人力成本、环境成本的减少。由于世界产业链在不断地向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中国的企业要想长久的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附加价值的高端提升,这样才有能力把更多的利润用于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更要严格规范出口企业行为。多年以来,我国出口企业为留住国外进口商而竞相压价出口产品,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大量利润外流。本来,我国企业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一优势,是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但国内企业之间在产品出口时采取降低产品价格的策略,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易,其本质是外国人用较少的资源占有我国较多的资源,用较少的劳动换取我国较多的劳动。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因廉价出口商品而使大量利润流入国外,我国产品出口使我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其次,我国企业实行低工资的实质是透支消耗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因此,必须适当提高产品出口价格,防止大量利润外流,必须规范出口企业的行为。在这方面,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