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一)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业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核心的国内市场开放。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看,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市场趋于饱和,国际竞争更为激烈,产量大于需求的局面,导致全球的汽车贸易大战。产量过剩、供过于求,各国汽车厂商一直在寻找最新和最具活力的全球汽车区域市场。目前,亚洲地区是汽车生产量和汽车市场需求最强的地区,从而导致各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都把亚洲视为最后一个大市场,而中国加入WTO显然为世界和汽车生产强国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外国汽车产品将很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大部分汽车企业和汽车产品将受到极大冲击。
1.开放服务贸易对我国汽车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服务贸易是WTO 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工业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基础上的,现代化的汽车体系将对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国汽车服务贸易是比汽车工业更加幼稚的行业,其体制仍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下的旧体制。加入WTO以后,我国在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将逐步开放,开始可能在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然后涉及到汽车保险、融资和消费信贷等领域。汽车服务的开放最直接的表现是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汽车服务贸易的逐步开放意味着我国将允许国外汽车公司或汽车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另一方面,关税下降和配额不断增加降低了国外汽车贸易的进入成本和进入条件。这样,原来我国汽车市场以国内整车生产企业为主、国内汽车进出口公司为辅的主体格局将转变为国内整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国内汽车贸易企业和以纯贸易方式进入我国的独资汽车贸易公司并存的格局,外商贸易企业可以建立销售网络,以新的销售方式直接威胁我国汽车行业已有的销售网络。
2.汽车产品所受的冲击
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将受到巨大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但不一定整个行业内部和各类产品冲击都一样大。对汽车产品来说,对正在起步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价格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汽车,受到的冲击最大。为了对中国加入WTO后汽车各类产品所受冲击的程度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我们将加入WTO前后产品销售的变化率定义为“冲击度”,我们把受冲击的程度按大小不同分为四种情况。对汽车整车来说,受冲击最严重的是轿车,特别是高级轿车;受中等冲击的是重型载重汽车、大客车、高档轻型车;受轻微冲击的是摩托车、载重车、低档轻型车:基本不受影响的是农用车。所谓对汽车产品的冲击,是因为国产与进口轿车在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方面差距很大,比如国外轿车品种、规格之多,对消费需求不同层次的覆盖面之广,是目前国产轿车所不能比拟的。据有关调查显示;国际同类产品价格即使高于国产车,20%左右的消费者仍将购买进口车;进口车价格与国产车基本持平时,将有80%的消费者购买进口车。由此,一旦加入WTO,中国汽车市场将会受到价格与品质因素的双重影响,而不是仅由价格来左右。这是进口汽车冲击国产汽车的最主要因素。
3.汽车生产企业将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加入WTO后,扩大贸易自由化而导致刺激进口是必然的,因此对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冲击是不言自明的。整车生产企业相对零部件生产企业比较,对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冲击要大于整车生产企业。对于一批生产点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规模小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将被迫停产倒闭。
对整车生产企业来说,轿车生产企业所受的冲击和影响应该是最大的。我国的轿车生产规模小,缺乏自己的民族品牌,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低,价格过高。我国轿车工业大都是中外合资企业,在目前情况下,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生产经营规模等优势。加入WTO后,外商有可能通过选择商品出口或无形资产转让的方式来实现其独占无形资产和规模经营的优势,可能造成原已投资到我国轿车工业或其他产业的外资有可能撤回或不追加投资,而改投更有吸引力的区位或产业。大型跨国公司可能会依仗其在技术和财力上的巨大优势进入中国汽车工业,挤垮部分国有企业和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进而从事实上垄断中国汽车工业部分关键性产业。同时,随着中国政府可能的外资政策的调整而引进的新的外商直接投资,将以与新的外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技术级别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将对此前的生产能力构成更大的冲击。
加入WTO,受到最严重冲击的将是零部件企业。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整车轻零部件”的观念,形成我国零部件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低水平,分散重复的生产格局,使得其产品和成本与国外厂家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当今汽车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销售、全球合作开发和降低自制率、全球最佳采购的策略,促使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团化、全球化、系统化、集成化,形成了一批零部件跨国公司,他们面向全球市场,致力于全球生产、全球合作开发、全球系统供货和全球最佳采购。国内零部件生产厂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短短的保护期内实现我国零部件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下降,其压力将是相当大的。因此,我国零部件生产企业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