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论文范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
唐代边塞诗人创作心理探析(五)
本文ID:118227
全文下载链接
(充值:元)
雀老方悲海,鹰衰却念霜。空馀孤剑在,开匣一沾裳。”(杨巨源《赠邻家老将》)当年驰骋疆场,威风八面,功成被封为宠将的邻家老将,可谓风光无限,可是年老之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年位列将位,年老却流落到“贫乡”,地位低下,无人问津。只有一把孤剑和一身将衣陪伴着自己,无事拿出来把玩一下,独自伤心一回。回过头来想一下,其实自己一生追求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仅此而已。这样的功名要又有何用?不如归去!
因此许多边塞诗人都有着归隐的渴望,“借问露沾衣,何如香满室”(杨衡《征是人》),许多边塞诗人便开始逃离现实回归精神家园。虽然归隐与建功的矛盾历来就有,“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岑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但真正把归隐之心和淡漠功名之心联系在一起是到中唐以后才“正式”出现的。至此,边塞诗人的功名之心可谓尘埃落定。
六、倾吐渴望和平之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样也是唐代士卒的心声。和平往往伴随战争而来,有战争就有对和平的渴望。因此,对和平的渴望也贯穿于唐代始终。虽然表达诗人这种心声的诗歌在其它类型诗歌的“挤压下”显得特别的少,但若纵观唐代始末,你会发现这类作品并不少见。如陈子昂的《感遇》中“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就是其真实的写照。诗人由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描写,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语气强烈,发人反省,从而更好地揭示出战争真实的一面:战争其实就是一个“绞肉机”,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式的开边政策,不仅让大批士卒枉死,更造就了千万个破碎的家,“塞上孤”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首诗是唐代和平的曙光,可见唐人的反战心理不是很晚才出现的。当然,只有等到广大边塞诗人从建功立业的热情中冷静下来并对从军的意义和战争的实质有一定的了解时,这种对和平的渴望之心才从大众的心里彻底“浮出水面”。当然,不同时期的边塞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渴求时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最婉转含蓄的说法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这两句诗通过对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怀念,道出了盛唐边塞诗人希望唐朝的塞外也有“飞将军”的心声,这也间接说明了自初唐以来民族矛盾从来没有停止过,且常受找到异族的骚扰。诗人借此说明了自古以来边塞战争是难以摆脱的事实,表达了世世代代热爱和平的心声。最吸引人的说法是:常建的“王锦朔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争战。”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读这首诗,会觉得诗人对争战的实质缺少冷静的思考,把引起战争的原因仅归结于外族的入侵,并希望他们能够对朝廷感恩戴德,早早退去,这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不也从侧面说明他们怀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吗?最完美的说法是:“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张乔《书边事》)这里诗人把边庭完美化了:号角空吹,征人无事,春风渡过了玉门关,辽阔的塞外看不到兵马,只有游人随便走动。尾联由实就虚,发出诗人的一腔感慨:“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意思是说,蕃邦如果能像似水的游客一样,长久地心向南方,如水南流,那该多好啊!这里表现出的正是诗人热爱和平,对民族间和睦相处、紧密团结的渴望。如果诗人能够看到如今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繁华景象,那么他一定会含笑九泉。
赏析唐代边塞诗人的杰作,剖析诗人的复杂心理,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唐代的社会面貌,同时可以以史为鉴,发扬盛唐精神,克服晚唐消极因素,让和平之声回荡在21世纪。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
/5/5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同光自强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
下一篇
:
谈谈我对唐诗宋词的初浅认识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唐代
边塞
诗人
创作
心理
探析
2020-04-27 16:33:14【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专业
艺术设计
采矿专业
物理学专业
环境工程
西班牙语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历史学专业
工程力学
酒店管理
安全管理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体育教育
教育管理
日语专业
德语专业
电子商务
轻化工程论文
教育技术学论文
给水排水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护理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