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一盖茨曾经就这么说过:如果把我们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微软将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公司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企业应该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出不满足公司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上,考虑中油洁能的人力资源特性,建议中油洁能集团可以与国内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达成委托培养技术人员的协议,通过学校培养具有职业素质的人才。首先,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长期规划问题;其次,通过学校培养后直接到企业服务的员工的忠诚度较一般员工要高,可以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
4、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时,也要避免贪高求大。在招聘、考核时,应以能力本位而非学历本位为准,照能位匹配原则安排岗位。企业的人才结构上,应按需要保持适当比例。德企业之所以经营有术,其中窍门之一就是按不同需要雇佣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并依法支付相应的薪水和符合不同层次的工资,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并不是单纯的薪酬奖励,它应包括各种能够调动企业人员工作积极性的一切手段。
激励机制必须是科学的、公正的。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因此,企业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其次,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对于渴望社会赞同的员工,管理者可以公开对他们的成绩表示认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第三,综合运用工作激励和参与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没有人喜欢平庸,尤其对于那些年纪轻、干劲足的员工来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实际拿多少薪水更有激励作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工作激励。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此外,还可通过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6、把握好人才流动的度,建立企业留才机制
首先 ,建立好企业文化并用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 ,改造员工 ,让其自身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结合在一起。美国以管理优异闻名的大企业 公司有一句名言 “员工能力与责任的提高 ,是企业的成功之源” 。其次 ,要将组织的基础建设好 ,包括各项制度的完善 ,即使人才流动,也有人可以迅速接替 ,要尽可能增加人才的稳定感 、归属感。再次 ,根据员工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来留人,尤其对高学历者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等方面的需要 ,这就需要上级主管多与员工进行交流 、沟通 ,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感 ,与员工定期进行评价和事业讨论 ,才能明确员工所处的事业发展阶段 ,根据员工最高需求 ,合理地应用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管理模式 ,有效管理并留住人才 ,特别是留住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优秀人才。
7、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 ,首要的是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内容包括生产经营需求分析 ,工作需求分析 ,个人需求分析。目前企业员工素质需要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应按企业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地进行员工培训 ,切实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其次 ,一个好的培训体系应包括内容上的完整性和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完整的内容为人格训练、心理训练、能力训练 ,其中人格训练是基础。三者之间的密切结合 ,才能使训练真正有效 ,达到提升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 ,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要 ,好的训练方法集中反映在两点上 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训练 ,训练内容能非常深刻地留在受训练者的脑海中。企业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 ,如要使员工获取知识 ,可选用研讨会、角色扮演、计划性指导等 要使员工转变态度,可选用小组 、角色扮演等办法。在企业要顺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建立学习型组织或企业商学院 ,通过这样来加强员工的知识更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家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商学院。如新希望企业商学院、完达山商学院等等。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刘永好就指出 “今后的管理还必须包括对员工素质的培养 ,要把企业办成一个培养人才的学校 ,再不学习 ,一定完蛋” 。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培训学习体系 ,才能为今后的长足发展创造出持续人才竞争优势。
8、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融合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依托。在企业文化氛围中,职工通过耳闻目睹,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对职工的思想、性格、情趣、思维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职工自己将自己融合到企业之中,树立“企业人格”,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五、结语
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之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已经逐渐由功能性部门转变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能否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优势,完全取决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在国际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只有努力建立起一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培养和开发优秀人才,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积极性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玉勤:《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问题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2、胡杨,刘国花《基于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吕华:《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招商周刊》,2006年第22期
4、黄进:《中美人才管理工作之差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2期
5、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7、窦胜功,卢纪华,张兰霞:《组织行为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李洁:《国外企业雇员可录用能力研究新进展》,当代财经,2006年第5期
9、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10、戴艳军,房宏君:《伦理视野下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4期
11、赵步同,曹家和,彭纪生:《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3期
12、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3、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14、刘建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诊断》,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