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政策主要是指管理层对股票市场重大问题的管理方针和措施,包括管理层对股票市场的态度,通过媒体发布有关股票市场发展方向的言论等。
1.管理层政策行为
(1)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说明紧缩政策力度越大,反之亦然。存款准备金调整都可以给股市带来大大小小的波动,近年来管理层对调整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用之频繁,仅在07年就连续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
(2)印花税率调整
印花税作为一种行为税种,其开征目的更多地在于鼓励或者限制某种应税行为。多数国家和地区在证券市场发展之初或是发展停滞,往往采用低利率税收或者暂时性停止征收的措施以鼓励证券市场的发展;当该国或地区投机盛行时,政府往往提高税率,防止市场的过度投机。印花税率的调整发挥了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另外它本身又是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税率调整都引起了市场的明显反应,印花税率的调整也成为股市的重大利空或者利好。
历次印花税调整对A股市场影响(表1)
调整时间 调整幅度 首日沪指表现 股指后续表现
2008年4月24日 ↓3‰到1‰ ↑高开7.98%;涨9.29% ↓短暂反弹后急速下跌
2007年5月30日 ↑1‰到3‰ ↓低开5.69%;跌6.5% ↑经过近两个月的震荡调整后重新步入升势,直到当年10月中旬
2005年1月23日 ↓2‰到1‰ ↑高开1.91%;涨1.73% ↓此后一个月内现波段行情,随后继续探底,直至年中股改行情启动
2001年11月16日 ↓4‰到2‰ ↑高开6.42%;涨1.57% ↑股市产生一波100多点的波段行情,11月16日是这轮行情的启动点
1999年6月1日 ↓4‰到3‰(B股) - ↑上证B指一个月内从38点飚升至62.5点,升幅逾50%
1998年6月12日 ↓5‰到4‰ ↑高开1.93%;涨2.65% ↓上证综指此后形成阶段性头部,调整近一年
1997年5月10日 ↑3‰到5‰ ↑高开1.61%;涨2.26% ↓直接导致上证综指出现200点左右的跌幅
1991年10月10日 ↓6‰到3‰ ↑高开0.84%;涨1% ↑半年后,沪综指从180点飚升至1992年5月的1429点,升幅达694%
(3)利率调整
调整利率对股市的影响是十分直接的。银行利率变化引起股票价格的升降,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利率提高,引起股价下降。利率提高时,首先会吸引社会游资流向银行,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股票市场价格下降;其次,由于利率提高,企业信贷的利息增加、负担加重,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减少,股价会因此下降。另一种情况则与此相反,利率降低,社会资金流向股市,股票市场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会上升,企业也因利率降低而增加利润,从而带动股票市场的价格上升。
(4)佣金调整
在我国,目前的证券交易佣金费率采用的还是经物价管理部门批准的、由交易所制定的固定比率。佣金的调整直接关系到券商和投资者的利益分配,佣金的水平也代表了证券二级市场的运行成本。佣金是投资者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之一,佣金的下调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从而调动投资者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有助于成交量的增长,活跃了证券市场。
2.管理层对市场调控的社论等
管理层对市场调控的社论往往也称作股市的政策事件。管理层关于解决股市重大问题或对股市走势判断等政府领导人讲话、政府有关股市重要会议精神、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社论以及新华网等重要刊物的评论等,表达了管理层的态度。投资者从此类言论中嗅出高层下一阶段对股市将采用从紧从松的措施等,从而影响了市场参与各方的预期,最终导致股市的波动。比如,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
结果当天股市由上涨到大跌了2.63%。
三、实证分析
(一)股市政策事件样本的选择
政策事件简单的说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导致的事件。为了研究政策事件与股价波动的关系,我们采用的是Dolley(1933)使用的事件分析法,他于1933年将美国股市1921年至1931年间的95个股票拆分事件作为样本,对股票拆分事件发生引起的股价波动进行了研究。本节运用这方法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对政策的反应。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样本选择、确定事件和事件期、计算收益率、政策事件反应模型、股票市场对政策事件的反应。
1.股市政策事件样本选择
本文的政策事件参考了新浪财经、证交所、证监会、各大券商的网站资料等等。选择标准是:
(1)政策性,即政府主观上具有明显的政策动机。主要包括证监会,央行,财政部,证交所等管理当局发布的调控或引导股市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形式各异,有股票交易规则的变更、股票发行和上市速度、印花税调整、政府重要的回忆决议、领导人讲话、重要刊物的评论等等。交易系统的技术进步不认为是政策事件。
(2)必须对股市产生影响。政策事件可能对股市产生影响,也可能没有影响,本文中选择的政策事件是那种对股市产生冲击的政策事件。包括对进入股市的资金的限制、影响资金供给的政策、控制新股上市的速度、调整交易手续费等等,这些政策事件往往会对股票市场的发行速度和规模、资金供给、上市公司利润、交易成本产生影响。那些将现有的运行规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的行为,不作为政策事件。
根据上述两条原则,从股票市场规则变化筛选出90个政策事件构成政策事件样本。(见表2)
2.重大政策事件样本
所谓重大股市政策事件,是指那些引起股市波动率显著变化的股市政策事件。本文采用了Wichern,Miller和Hsu(1976)运用一阶自回归时间序列的方差变动检验股票市场价格时提出的“异常波动点”方法来鉴别股市重大政策事件。在此处应用该方法的思路是:寻找股票价格中出现的异常波动点,考虑异常波动点前后面有没有政策出台。如果有,则表明该波动是由于宏观政策所致,如果在异常波动点及前后都无政策出台,则表明股价波动不是由于政策所致。具体方法如下:
设P 、P 分别表示t日、t-1日收盘股价指数,以t股价指数的对数收益R 表示股票收益率,得:R =㏑(P )-㏑(P )。
其中{R }服从均值为0的正太分布。我们取n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益率{R ,R ……R }作为总样本,从中构造容量为2n的两个子样本,一个{R ……R }以R1i表示,这个样本可以作为第t天得前期波动;另一个{R ……R }以R 表示,表示第t天得后期波动。这两个样本相互独立,且都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接着,将两个样本的波动定义为它们的方差,表示如下:
S =
我们构造一个统计量V,得到:V =S /S 。统计量V服从自由度为(n,n)的F分布。在前后期方差不变的零假设条件下,取显著水平为α,有P {F (n,n)
其中,F (n,n)、F (n,n)对应α的自由度为(n,n)的F分布的下侧分位数和上侧分位数。如果出现V >F (n,n)或者V F (n,n)时,意味着出现方差增加点;当出现V
根据上面的方法对上证综指2007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数据进行鉴别。得表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