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三、我国稀土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稀土出口是世界第一,优势明显,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第一”背后所隐藏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出口价格、出口结构和出口成本等对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出口价格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稀土产业在世界稀土产业中的垄断地位只是从数量上而言的。按理说,有垄断的产品就有垄断的利润,但中国的稀土产品恰恰相反。虽然中国供应了世界约90%以上的稀土产品需求,但长期以来稀土出口产品的价格过低,使得中国无法掌控稀土产品的定价权。从1987年至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10.6%,但中国出口的主要稀土产品价格却基本处于下降走势,有许多产品2007年的价格不到1988年的1/3,稀土价格被严重低估,始终在低位徘徊。这使得日本、韩国等国家大量收购中国廉价且优质的稀土作为本国储备。不仅如此,“贱价”出口稀土还使得这些国家在稀土价格高涨时不买或少买稀土来扰乱价格,我国因此失去了稀土定价权。
珍贵资源不能长期贱卖,自从2007年后,我国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加强了对稀土产业的监管,稀土产品整体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尤其在经过了2010年的价格拉涨之后,稀土产品价格多数实现翻倍增长,最高的涨幅达到了124%之多。[7]然而,这样不分种类的将所有的稀土价格全面抬高,并不能真正的夺回定价权。稀土家族中的17种元素各自的储量和应用领域有所不同,所以在定价权争夺中不同的稀土应该有不同的定位,不能一概而论。对于那些含量少且用途独特的稀土应该当“黄金”卖,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对于那些含量多且用途广的稀土应该当“黄土”卖,凭借这样的低成本才能更多的投入到产品的开发应用中,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顾价格规律打压或抬高稀土价格都是不现实的,只有遵循价格规律,细分元素合理定价,才能给稀土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并最终促进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出口结构不合理
中国出口稀土产品出口进程中,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逐年增加。1987年出口产品中单一稀土产品只占2.6%,2003年却达到67.6%;2007年中国出口的稀土磁体是2000年的14倍多,是2006年的近1倍。虽然出口产品的结构在改善,但是稀土原材料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仍然很大,2006年及以前稀土盐类出口均占到30%以上,而磁体等新材料只占5.3%。2007年磁体等出口增幅很大,也只占到当年出口总量的7.3%。
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稀土产品的整个出口结构中,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占出口的绝大多数,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严重缺少。这样失衡的产品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间成本恶性竞争,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如今,许多国家因价格竞争等原因停止开采本国稀土资源,转而开始购买中国廉价的稀土产品,这就加快了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耗,我国稀土资源占世界储量的比重也因此不断减少。我国稀土企业中越界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丢矿压矿等现象也较为严重,稀土资源利用率和采选回收率很低。例如白云鄂博矿,稀土作为副产品回收利用率为10%左右,大约90%的稀土资源以尾矿的形式进入尾矿坝堆存,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如此巨大的资源成本,是无法用出口稀土产品所换得的货币收入所能抵消的。
国内许多规模小、设施不完善的稀土企业,至今还存在着用食盐浸取、草酸沉淀的混合工艺提取稀土,这种方法虽然成本低,但是对植被破坏极大,而且容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这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对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是无法用货币收入弥补的。
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是在考察稀土产业成本时不得不考虑的隐性成本,而我国稀土产品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如此之高,对我国整个稀土产业的效益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严重阻碍。
(四)部分稀土资源的低利用率和浪费
市场上一部分稀土产品供不应求,而另一部分稀土产品供过于求。因为现在基本上是按照需求量大但含量少的单一稀土来开采稀土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那些在自然资源中含量比较多的单一稀土就产生过剩,过剩的稀土资源不是低价倾销就是根本不予提炼直接处理掉,因为提炼需要增加成本,而销售价格又上不去,提炼这些过剩的资源就变得无利可图,甚至得不偿失,所以造成了部分稀土资源的低利用率和浪费。
据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介绍,目前国有稀土开采回收率为60%,一些民营企业回收率仅40%,滥 采滥挖的更是低至5%,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可见一斑。一些污染问题目前尚没有好的技术解决。
四、我国稀土产业不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以上我国稀土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明了我国稀土产业中存在着不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我国稀土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出导致我国稀土产业不可持续发展的成因,以下将从国内和国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内因素
1.过度竞争
由于稀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国际稀土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而我国又是举世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在这样巨大需求的诱惑下,我国众多稀土企业为了获取这巨大需求所带来的利益,都希望自己能作为国际市场的供给者。这就导致我国不少稀土企业以低成本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企图使自己在成本方面比同行中的其他企业更有优势,从而保住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由于利益驱使导致了我国稀土产业无序且过度的竞争,国内各企业一哄而上,乱采滥挖,造成产能过剩,稀土产品供大于求,数量多且规模小的企业之间进行低价的恶性竞销,导致大量稀土低价出口,甚至大量走私贱卖稀土产品的情况出现。利益驱使也导致我国稀土的开采方式过于粗放,使得我国的稀土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稀土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无法显现出来。这就导致了我国稀土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
2.科学研究滞后、技术缺乏自主创新
从产业划分角度看,稀土产业本身是一个原材料产业,能够体现稀土真正价值的是它的应用方面。就稀土产业来讲,从初级产品到新材料产品,它的价值也是呈裂变式增长的,与其他产业相比,增长的幅度较为明显。虽然,从稀土的开矿到提取到分离,中国可以称作世界一流,但是我国稀土应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较大,缺乏自主创新,尤其在稀土新材料器件及终端应用技术上的差距更为显著,这就导致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我国稀土产业的这些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改变,这就使得发达国家继续利用其在稀土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技术贸易壁垒、稀土技术专利等手段压制我国稀土应用技术的发展。对于稀土这个依赖技术的产业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利用能力的支持,我国稀土产业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开采和管理方式落后
因为国内稀土矿床大多分布在偏远和比较落后的地区,所以多数稀土企业都在那些地区建厂开发稀土资源。由于大多数企业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导致大量稀土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稀土市场也因此混乱无序。
国内稀土企业的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主体过多、采富弃贫、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造成了产品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过高。许多管理模式粗放的稀土企业,存在投资少、生产条件简陋、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等内部问题。这样的开采和管理方式,或许能让我国稀土企业在短期内获得较多利益,但是想以这样的方式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是不可能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