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3)健全三级复核制度
所谓三级复核制度就是指事务所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对具体项目工作底稿逐级审查,最后签发审计报告的制度。由于审计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限制,对某一经济事项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所以为确保审计质量,减低审计风险,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加强完善三级复核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重视审计风险,采取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发展为风险基础审计,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不仅检查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用以确定某一时期需要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审计人员在选择了最小风险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过程,进行审计风险分析,以便发现方案不足之处和新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二)完善公司治理的具体途径
公司治理机制由决策、激励、监督约束“三大机制”构成,而内部审计对于确保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和集团利益是捆在一起的,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经济医生”“经济卫士”,就是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从内部审计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其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监督评价与咨询,逐渐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监督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使广大股东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和经济利益,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也是内部审计的中心任务。借鉴国内外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建立并有效运行权利制衡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
应在公司内部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权利制衡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代理者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目标与利益。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如何激励约束代理人,使其努力经营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核查,委托人是难以全面了解代理人是否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的,而内部审计则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较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
2.建立并有效运行信息沟通机制
应在公司内部真正建立并有效运行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反馈及时顺畅,防止、发现及纠正错弊,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各权利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灵活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务求激励作用均衡有效,努力促成不同权利主体在诸多层面上的利益趋同。
3.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
鉴于权责利效相结合的要求,无论是权力制衡、激励约束或绩效评价,都需要真实、完整的信息及其完全、及时的传递,因而必须确保信息的质量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要在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以减少、克服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及其产生的诸多弊端。应将内部审计与财务核查结合起来,以形成完整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整体建立并有效运行公司治理的监控评价机制,完善各项监控及评价措施并实现系统的有效整合,从而在内部各种机制之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4.企业内部市场化
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他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项重要力量,内部审计的鉴证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展。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具有事后监控的功能,可规范企业行为,避免失控;内部审计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相关的信息,促进经营资源的最佳配置;内部审计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受托人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利能力,改善业务水平。
5.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胜任力
内部审计要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具备独立性可以说仅具备了必要条件,还必须具备充分条件——职业胜任能力。从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来看,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来源是本单位财务部门,由于来源渠道单一,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知识面窄,不能满足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我们应努力将高素质、跨专业的人才引入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进行人才培训和后继教育,促进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此外,还应开展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勤勉敬业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六、结论和展望
综上所述,在公司治理中,审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审计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审计应全面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贯穿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当然,审计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业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完善。我认为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理顺产权结构;重视并推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使内部审计质量日趋提高;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具有监管动机的外部监管机构,保障企业信息质量;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企业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相信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审计质量会不断提高。同时审计质量的提高又将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日趋合理,两者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著作)林中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76页。
2.(著作)冯均科:《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究》,中央财政经济出版2006年第一版,第105页。
3.(著作)常勋、黄京菁:《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4年第一版,第32页
4.(论文)徐平:《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命》,《审计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2期,第1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