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四)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品牌产品必须要与“品牌服务”相配套。现代商业营销学和企业文化学非常重视“服务增值”,因为向顾客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对于企业创品牌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优质的服务可以促进产品销售、从而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当今市场竞争激烈,核心产品形成产品正趋向同质化,普通消费者已难以辨别出不同企业的产品在这两个层次上的明显差异,这就使得服务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产品竞争的另一重要方面。谁能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谁就能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偏爱,从而增加销量,扩大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家电业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由于市场处于卖方向买方转变的阶段,大多数国产的家电普遍质量较差、可靠性低,且缺乏完备的售后服务。而就在此时,海尔打出了“真诚到永远”的品牌口号,突出海尔的品牌理念,构建海尔的服务优势,并把“海尔”的“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张瑞敏亲自带头砸掉了海尔的第一批质量不过关的电冰箱,这一事件不仅让海尔的员工感到震惊和震动,也让消费者首次感受到了海尔的真诚。海尔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和企业的诚信公布于众,使消费者像信赖日本家电一样开始相信海尔的产品质量。自此之后,海尔开始凸现服务优势,把服务当作品牌战略的重点内容实施。第一个提出保修概念,第一个提出5星级服务方式,大力度的建立完善的分销网络和服务中心。至今,海尔的售后服务人员达到20000多人。在大城市有30多个电话服务中心,上万个销售点,可深入到多数农村。这样一个强大的服务体系不仅意味着给消费者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服务,也在不断传递着“真诚到永远”的理念。其次,优质完善的服务能减少消费者的错误购买,使用不当,能对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因而可以减少顾客的风险和损失,具有维护企业和品牌美誉度的作用。第三,优质完善的服务可以增加顾客的利益,从而利于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优质完善的服务包含了许多附加利益,如免费送货、维修、培训等,因此,能够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另外,优质完善的服务是企业向顾客表达尊重的最好方式,否认何时何地,企业对顾客的询问、要求、问题都给予及时地答复,处理会让顾客感到价格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因此企业及其品牌的形象就会在顾客心目中生要发芽,不断提升和强化。
(五)注重品牌保护
品牌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驱动下,往往会侵害或盗窃企业的品牌。这样一来,一个精心培育的品牌在他们的不法行为下,使企业多年的心血都付之东流。为此,企业在争夺品牌和扩展品牌时,还必须要加强品牌保护意识,建立并完善品牌管理制度,采用有效措施构建屏障保护品牌,最大限度减少品牌因被侵害和剽窃而造成的损失。企业想要保护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对商标专有权进行捍卫。每个企业都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中国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家不仅还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还必须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使全员参与,积极的对品牌进行保护。具体来讲,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加强自身建设。如果企业有条件,还可以成立商标管理办公室,制定和使用专门管理商标方面的制度,负责掌握商标信息的动态,对侵权、盗窃等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予以及时打击。对于国家商标局的商标公告,企业应当及时和了解并掌握,一旦发现某商标的申请注册侵犯了商标专有权,就要在法定期间提出异议或争议,利用品牌优势。如果是驰名商标、地方著名商标,那么就应当比普通品牌的法律保护力度更大一些,为此企业一定要将法律的倾斜度利用好。如果当时没有认定为驰名或著名商标,但有条件的可以及时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是法院对其进行个案认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法律保护。其次,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强强联手打击侵权。在打击侵权保护商标中,工商部门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企业一定要对职能部门的工作予以积极配合,发挥企业在掌握和了解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随时提供案件线索,支持和配合行动,为职能部门打击不法分子提供便利。例如及时提供商标注册证、专利证以及其它相关资料等。
在21世纪,品牌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竞争手段。品牌化是企业竞争的有利法宝,它是中国企业发展方向,也是中国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中国太多企业家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著名品牌乃至世界著名品牌。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国际化,优势品牌不断的推出与介入,地方政府从企业中退出,资本市场得以迅速发展,中国市场不仅有国有品牌与民营品牌并存,还有本土品牌与外国品牌长期共存。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就是中国企业梦想的伟大实践。入世后,这个梦想的实践就更加紧迫了。品牌竞争在我国将出现激烈的变化趋势,品牌主体的多元化,必将促进品牌的竞争。特别是进口品牌将大面积进入国内市场,面临国际大公司的国内企业将有强大的竞争,非品牌企业受到致命的冲击。尤其是入世后价格战的范围波及到全部的外资品牌,强势品牌吞掉弱势品牌的市场规律被洋品牌参与的价格战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品牌市场结束小品牌的纷争,打造强势品牌是中国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引文注释:
(注1)唐世定:《创新品牌之路》,渐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品牌战略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2.余明阳:《品牌学》,安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胡晓阳:《如何进行品牌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艾丽丝•泰伯特:《凯洛格品牌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5.年小山:《品牌目标市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6.唐世定:《创新品牌之路》,渐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7.刘威:《品牌战略管理手册》,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8.卫海英:《品牌资产生成路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