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企业往往支付了很高的薪酬,但核心员工的忠诚度却下降了。也就是说,虽然员工对企业薪酬满意度较高,但忠诚度却偏低。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仅仅注重了薪酬要具有外部竞争性,而没有足够重视薪酬的内在一致性,即对员工的薪酬水平非常重视,但对员工的薪酬结构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薪酬结构上保健性因素所占比重过大,而真正起激励作用的因素所占比例不足,薪酬能留人,但不能有效地激励人。这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员工的满意度并不等于忠诚度,薪酬水平高并不意味着忠诚度高。企业需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从关注支付方式转向关注支付效能,不断进行薪酬策略变革,采取薪酬承诺制,或基于承诺的薪酬体系,善待核心员工,实行灵活与更人性化的管理体系,不仅给员工较高的报酬,而且让员工多参与企业的收益分享。
7. 薪酬计酬方式:从基于职位的薪酬激励转向基于员工的薪酬激励
实践中的薪酬设计种类很多,其中,基于职位的薪酬和基于人(能人、业绩等)的薪酬是两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基于职位的薪酬在计酬模式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从20世纪末期以来,基于人的薪酬设计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组织越来越扁平化,职位层级越来越少,等级工资制逐渐转向宽待薪酬体系。特别是知识性组织中,大都以团队形式进行工作,更强调工作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相互推进,知识员工的工作职责很难明确,这就使得以职位为基础进行计酬变得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得许多企业要求员工需要经常在不同职务之间弹性流动。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进行能够解决,但在整体上不能改变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的不足。同时薪酬分析工具的成熟也为实行以人为基础的薪酬体系提供了可能。
8. 薪酬激励模式:从侧重对员工短期的激励转向侧重对员工的长期激励
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世界范围内对人才的争夺已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留住优秀的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发展而努力工作的关键就在于要从注重对员工的短期激励转向重视长期激励。短期性质的薪酬容易导致员工工作行为的短期化,而员工尤其是关键岗位上的优秀员工工作行为的短期化和人才流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现。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员工队伍,引导员工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上,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包括沉淀薪酬、业绩股票、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计划、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以提高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效应。只有使用长期激励制度,才能引导员工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上,为企业的长期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劳动。
“百度”是使用长期激励制度的典型企业之一,在其成立之初就采用股票期权制度,使员工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共同奋斗。这种“纸上富贵”的激励方法,在“百度”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巨大的作用。除了百度之外,Google、摩托罗拉等很企业都采用了此种激励办法。
五、结语
(一)研究结论
1、薪酬激励已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资料收集和现实考证,目前企业不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和单一的薪酬激励机制已不再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薪酬激励显失“相对公平”,缺乏公平性;激励薪酬在总薪酬中所占的比重不合理;薪酬激励构成不合理,激励效果不理想;薪酬激励目标不明确,激励体系内部存在矛盾;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脱节,激励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薪酬激励体系缺乏导向性, 不能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文化等方面,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3、明确薪酬激励的目标定位,更好实现薪酬激励的效果。即薪酬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并留住能够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人才;使员工安心本职工作,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使企业组织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4、在了解当前企业薪酬激励的现状和明确企业薪酬激励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研究薪酬激励的发展趋势。研究得出,薪酬激励呈现出模式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朝着多元化角度发展。从薪酬激励理念、薪酬激励关键、薪酬支付基础、薪酬设计视角、薪酬激励内容、薪酬激励重点、薪酬计酬方式和薪酬激励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体现了薪酬激励发展的新趋势。
(二)创新点概括
本文在深刻了解薪酬激励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薪酬激励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薪酬激励做出了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深入薪酬激励理念、薪酬激励关键、薪酬支付基础、薪酬设计视角、薪酬激励内容、薪酬激励重点、薪酬计酬方式和薪酬激励模式等方面,研究薪酬激励发展的新趋势,得出薪酬激励朝着模式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多元化角度发展,未来的薪酬激励体制将更为科学完善。
(三)研究有待深化之处
本论文在理论方面较为充分,数据分析、典型事例举例方面运用恰当,但在如何更好的利用薪酬激励发展的新趋势来实现企业与员工共赢的效果方面的分析不够深入,这一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研究,以更好的发挥薪酬激励的效用。
参 考 文 献
[1]彭剑锋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4]劳伦斯•S•克雷曼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M].机械出版社,2003
[5]加里•德斯勒著.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刘昕.薪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哈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
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田志龙.经营者监督与激励[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9]张正堂、刘宁.薪酬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11]扬剑,白云,朱晓红等.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2]赵善庆.试论薪酬激励的方式[J].人才开发.2005(1).
[13]陈林兴.民营科技企业激励模式比较研究[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1)
[14]单坚.薪酬激励发展新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15]刘玲莲.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激励方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16]种锦刚.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发展趋势[N].甘肃科技,2004(8)
[17]孙纳珍,王盛.弹性化福利:企业薪酬管理[J].中国科技投资.2006(6).
[18]宋艳君、张雪松、严玲.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薪酬激励[J].中国电力教育,2008(6)
[19]陈淑妮.企业人力资本的三大激励机制[J].经济管理.2002(5).
[20]任婧、张颖岚,国有企业构建激励性薪酬体系的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6)
[21]洪琳.国有企业如何有效发挥薪酬体系的激励性[J].厦门科技,2007(2)
[22]徐连强.国有企业核心员工薪酬激励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8)
[23]张亚春.论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N].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4)
[24]何燕珍.国外企业薪酬政策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6).
[25]博览会催化广西“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N]. 2005.12.30
[26]朱玲.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的难点与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1)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