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单一的激励手段,起不到良好的激励作用。目前,许多企业所采用的激励方式,基本上以分量不足的物质激励为主,往往既达不到激励的目的,也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不妨借鉴西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既在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以创新和业绩效果为依据建立一个多维交叉的人员激励体系。具体做法体现在:实行物质激励手段,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及其他福利。实行精神激励手段,包括通过建立明确的组织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有计划地进行工作轮换、授权;机会奖励,如培训、给予更富挑战性的工作等;尊重员工,鼓励职工参与,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经常强调积极方面等的垂直整合,使员工有一种满足感和归属感,从而按竞争机制,激发其创造性和进取性。
诚然,建立多维化的激励体系时,管理者不仅要考虑到正面的激励措施,而且还要做到不轻视或不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虽然有些企业制定了一些约束和惩罚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坚决地执行只流于形式,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2)建立激励制度是达到激励效果的唯一途径
一些企业认为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然而,在建立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工作积极性反而下降了。笔者所在的公司为了留住人才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出“年终奖”和“季度奖”计划。领导事先未制定具体奖励方案,先让基层干部做口头通知,在评选时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评比办法,实际是课长仅凭对员工的印象加以评分。这样,半年过后,离职率比往年反而增加,知识型和技术型员工严重流失。人事参与调查后,撤换了一些失职主管,提拔优秀员工管理部门工作,并让员工参与自评和互评,并对主管工作作满意度调查。如此改革后,辅以了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邂制了实施过程中“平均主义”、“印象主义”的出现,奖金由去激励因素变成激励因素,促进了公司和谐发展。
这个案例事实上也说明,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应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评估体系是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评估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有效的激励。
3.忽视企业文化和环境的激励作用
现阶段,一些企业只是一味追求产值和效益,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若缺乏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和凝聚员工与企业命运紧紧维系的精神力量,让人看不到企业的光明前途,则人才必难以久留。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则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人员的流失。同时,要重视环境对激励的作用。即政策环境与企业环境的激励和企业客观环境的激励。
在企业里激励工作和领导的日常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每位领导都应该是激励高手,他在管理的过程中将扮演着协调者和推动者的角色。领导不应只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而更应是掌握多方技能和领导艺术的复合人才。同时,人力资源作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财产和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资源。领导不应只给下属分配工作,检查工作,也应和团队中的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想法,如在有关工作建议和问题上,一要耐心解释采纳和没有被采纳的原因和过程,让他们了解公司的方针和政策;二要在有良好的参与和互动的情形下,注意对员工积极性的保护,以达以人为本的目的。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认识不够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引起高度重视,也要懂得掌握激励的“度”。 在某些企业中,认为员工可以任意处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些曾经被称为“我们最宝贵的资产”的员工,却成为了被牺牲的对象。众所周知,在人的健康问题上,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激励也不例外。不要等到员工士气失去后才珍惜它。激励应坚持科学地指导,形成习惯和风气。把员工的潜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容易实现经营目标。
(2)员工通常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和奖励
调查中大约一半的员工认为自己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的赞同,大约三分之二的员工表示,管理层总是在做得不好的时候批评他们,却很少在表现出色的时候表扬他们。我们常常听人抱怨说“赏罚不公平”。在一个公司里如果做任何事情均无法获得奖励或斥责时,的确会令员工和干部的干劲尽失。如果在一个工作环境中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到头来每个人必会放弃工作意愿。不过,一成功就奖励,一失败就斥责的做法并不正确。特别是在面对和处理员工的失败或过失时,态度要多加考虑。
(3)管理层让员工的工作变得艰难
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惟一途径。一个人的生存问题包括职业的选择,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工作的追求等。过多层级的批准、无休止的案头工作、不足的培训、无效沟通、很少授权、无信任等都让员工失去动力。(注6)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仍处于落后状态
现代企业中,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善于自我激励,日复一日的工作本来就容易消磨意志,他们的确需要公司的鼓舞和激励,以振奋渐渐摇摇欲坠的意志和在不断重复的工作中一路低落的情绪。如果公司在这时不但不提供激励,无疑会让员工备感失望。
企业要规范管理者的行为。要提出管理者的廉洁奉公,不多拿多占,以免产生负面影响;公正,不任人唯亲,经常与员工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在企业中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的环境;成为员工的榜样,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石家庄三鹿集团历经几代人奋斗,伴随中国经济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三鹿发展成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同行业中创造了多项奇迹,荣获诸多荣誉。三鹿曾提出“为提高大众的营养健康水平不懈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勤俭奉公、务实创新、团队协作、诚心经营”的企业理念为宗旨的企业文化,一时成为企业界模仿和学术界研究的案例。而在2008年3月中旬的消费者投诉中,三鹿公司的态度始终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直到卫生部和国家质监总局指出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可能与三鹿奶粉有关时,三鹿公司才发布公告召回700吨问题奶粉,但公告中既不说明躺在医院的患儿如何赔偿,也未说明卖出的产品如何回收和已经喝了但未发现问题的人怎么解决……三鹿的推托态度确实让很多家庭失去了欢笑,也完全没有一个知名企业该有的形象,缺乏一个大品牌企业应对危机时应有的魄力和长远眼光。笔者认为,“结石门”事件,不管是不法分子牟利擅自添加三聚氰胺,还是政府监管部门监控不利酿成的人祸。试想,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系统性的观点加以实行和运用。三鹿公司依据企业宗旨,提供安全、卫生、合乎健康的乳制品,高管们对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把企业文化落实到实处,更多的三鹿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从近几年的苏丹红事件、孔雀绿事件、安徽大头娃娃事件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心是必需要有的。它也是符合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有利武器。
激励的陷阱还很多,只能列举一二,但是不是克服了这些问题,就一定能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保证优秀的员工队伍的稳定呢?答案是不一定的,可能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
员工的心,企业的根。我们可以确信激励的积极意义是无可置疑,即使某些企业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是激励这个制度安排有问题,只可能是激励设计得不好或者执行有问题。根据本文的分析,选择激励时机、激励频率、确定激励程度和方向,这四个环节才是关乎成败,需要特别加以重视的。管理者必须根据组织的自身特点和多变的市场情况采取行之有效且执行力强的相关行动,不仅可以改进员工的表现,更加可以让员工持续表现,做出应有的工作水准和热情,促进组织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的实现。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管理人的艺术,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密切相关的,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要不断创新和制定灵活的机制激励员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注重运用管理中的利益观念和“双赢”的竞争观念、效率优先观念及人本管理第一的观念,把激励的方式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建立适应企业、时代和员工需求的开放激励体系。同时,要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制定衡量贡献的尺度和标准,注重实际工作绩效与报酬之间的分配合理性,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分配程序(公布考核标准和分配方案)公平。
企业的发展秘诀是要使公司的发展与员工的幸福融为一体,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需求,充分地沟通让员工与企业齐心协力,提升员工的自身能力,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激励自我。各级组织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激励模式,将员工的成长目标细分成几个阶段,建立员工职业发展的档案,变单一激励为复合激励,给员工设立个性的导师制度,让员工明确自己职业的发展,帮助员工成长。管理者要针对每个员工的特点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施展才华;利用“风险感”、“危机感”来激发被用人才的潜力,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掌握激励的时机和准则,通过表彰和奖励,鼓励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与公司一起进步,使企业在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作为领导并不是为了维持现状和稳定,而是要推动变革,建立一个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组织环境。企业要用真挚的情感留住人,用精彩的事业吸引人,用艰巨的工作锻炼人,用有效的学习培养人,用合理的制度激励人。正如联想执行总裁张瑞敏曾说:“盘活企业,首先盘活人。如果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太平洋,都是一座喜马拉雅山,要多大有多大,要多深有多深,要多高有多高。”这就是企业经营中的精髓,企业激励中的艺术。
引文注释:
(注1)孙健敏、周文霞:《管人用人激励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50页。
(注2)杨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367页。
参考文献:
1.[英]约翰•阿代尔:《员工激励》,海南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2.郭瑞增:《激励要讲方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3.张佩星:《项目经理魔鬼能力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4.孙健敏、周文霞:《管人用人激励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5.周理弘:《员工管理实务全书》,中国致公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6.[美]鲍勃•纳尔逊:《1001种奖励员工的方法》,中信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7.宋振杰:《团队领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8.高志坚:《杰克韦尔奇的53个管理秘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9.杨和茂:《高效激励》,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