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②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4年版,第225页
部门相互勾结,暗箱操作;再例如在一些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许多国有资产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了私人,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许多法律法规在立法阶段就存在着概念的缺陷,致使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例如:我国原将行政许可作为行政审批
的一部分,统称为行政审批,为了改革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国家颁布和实施了《行政许可法》,但同时,又保留了行政审批,由此出现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两个概念,一些原来的行政审批项目被划分为行政许可,虽然名义上减少了行政审批和许可的事项,但实际上并没有减少,或者是一部分审批项目在省市一级政府部门级取消了,但在基层部门却仍然存在,或者将取消的审批项目改为备案制;另外在行政许可的项目设置上,也存在不明确的地方,如地方税务部门将纳税人领购经营用普通发票也设置为行政许可项目,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
(三)由于政府人事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所造成的问题
2006年1月1日,《公务员法》正式颁布实施。《公务员法》的实施,是我国政府人事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事件,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了公务员制度。但是由于《公务员法》只是公务员制度中的一项基本法律,许多方面都只是进行了原则的规定,同时这部法律的立法背景仍然是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范围内,必然与公共管理企业化存在着差异。例如私营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对员工的激励和保持一定的合理的人员流动,而《公务员法》恰恰在这两个方面没有提出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在政府的人事管理体制中,激励的手段主要有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升职,现《公务员法》更多地强调以精神奖励为主,同时对于广大的公务员来说,能够升职的毕竟是少数,虽然《公务员法》中规定了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而这更促使了占大多数的没有升职希望的公务员产生“熬年头”的想法,并且随着国家、社会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国家公务员的责任追究制度越来越严格,反而出现了“工作干的越多,就越容易犯错误,就越要承担过错责任”的情况。由此可见,由于政府人事管理体制的僵化,“以客观、公平、公正和能力竞争为特征的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①,基层政府部门没有更多地自由来激励员工,反而承担了更多的行政风险,造成了“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不强,长官意志严重,唯上不唯下,缺乏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②,不利于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四)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所造成的问题
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健全反映在很多方面,这里也包括政府行政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在我国现实的政府管理体制中,“政府与企业、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制度还没有完全明确和建立;政府行政组织内部在机构设置、层级划分、分工协作、沟通方式、职能范围等方面也还存在着诸多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机构重叠等的问题”③。例如在我国进行教育、医疗和住房等的体制改革中,只注重了市场化的因素,一味地将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资源推向市场,而缺乏政府在最低保障方面的投入和管理,致使社会上出现了“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的现象;再例如我们的政府工作缺乏透明度,虽然这方面政府已经做了一些政务公开的工作,但政府的内部运做仍然处于一种不透明的状态,以北京市地方税收为例,2006年北京市的地方税收已经超过千亿,但这千亿的财政收入都用在了哪些方面,作为普通的纳税人是无从知晓的;再有衡量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的指标不合理、不科学,多年来,税务部门都是以税收收入作为衡量工作的绩效主要指标,并且各级政府部门也以税收收入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并成为衡量各级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对税务部门的税收任务层层加码,甚至违背了经济增长的规律,造成各级税务部门为完成税收任务不惜采取一些违法的手段。
以上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仍然不能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的要求,科层制体制的传统性、保守性和非科学性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使人们对公共行政管理企业化的认识模糊不清,同时由于法制监督基础和市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②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③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也使一些公共管理部门在某些公共行政管理和服务领域探索公共管理企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创新,或借行政改革为名,扩大部门和私人利益的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坚持对公共管理企业化的探索,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如何调整思路,借鉴先进的公共行政管理经验并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从而解决我国公共行政的诸多痼疾,推进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