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8.2 电信新业务开发的长久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各大运营商间的业务竞争如火如荼,传统电信业务的周期逐渐缩短,这就要求在经营传统业务的同时,利用我们自身的网络优势,不断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体现差异化服务,“他优我优,他优我新”,使进入成熟期的业务不断有新的业务替代,以保持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在技术上,开发新业务应该做到:重视IC战略,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重视搜集用户对新业务的意见,不断改装和宣传,把新业务和新技术通俗形象地介绍给用户,重视新业务的综合集成,以组成新的品牌;重视将传统业务赋予新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在加入WTO的5年内,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中国电信市场每年以45%的增幅增长,仅1999年新增固话1800多万户,移动电话1100多万户。面对入世后的市场,我们更要把开发电信新业务作为长久之战,永恒之战。
8.2.1 打造个性化服务品牌。
电信行业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打造个性化服务品牌,对各行业细分市场,以
行业来区分客户群体,全面推行大客户行业化服务模式,根据行业特点采取相应服务策略,提供符合行业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大力倡导“着眼细微处,感受零距离”的个性化服务,使简单的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关系,上升为一种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丰富了电信服务品牌的内涵,延伸了服务领域。如广州电信了解到宝洁跨国公司的员工经常在外或在家非办公环境下使用长途电话进行办公时,为方便公司对员工的工作电话进行有效管理,研发了企业用户“CALLING卡”。使宝洁员工可以方便使用公司核发的独立账号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拨打长途电话。另外如网上购物、一号通业务、VPN业务、语音业务、TP缴费业务等个性化业务也以身受消费者欢迎。在大客户工程建设上,保证了光纤资源100%到位、75%覆盖,机线资源100%到位。在个性需求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需要通过新业务的开发,不断挖掘用户的潜在需要,将其转化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8.2.2 从产品深度锁定市场。
随着一系列个性化、全方位的方案推出,不仅为企业客户带来个性化的信息化,为企业
向高层次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实现了电信对集团客户的深层次锁定。这些产品和服务与集团客户的行业特点和需求紧密结合,二者成为利益共同体,使销售管理、渠道管理、物流配送和客服中心四大曾面信息流的电子化共享,可以大大提高运营效率。如温州美特斯邦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温州电信搭建的数据通信网络,成功实现了企业内部的“虚拟经营”,信息化普及率达99%以上。深圳电信ADSL网络完善,截止至2004年1月“网上社保局”已超过200家,极大地推进了深圳社保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杭州电信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推出了“ADSL光纤混合接入VPN”方案,先后与杭州武林药店、华东大药房等签定了VPN组网协议,为连锁业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电信运营商以“优先、优质、优惠”为出发点,开展深入的客户营销服务工作,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为用户提供全过程、高效、实际的服务,从产品深度锁定市场、锁定客户。
8.2.3 从市场竞争中制造需求、制造业务。
国际上电信业的改革都是从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和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1994年7月
19日,中国联通在电信改革的序曲中成立,成为中国电信发展史上打破垄断、深化改革的里程碑。也是破除电信垄断、促进市场竞争,对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以往的电信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是用户求电信,用户找电信;如今的电信,是电信找用户,电信留用户,随着联通、网通、铁通、移动等竞争对手的出现,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严峻,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电信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了。
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电信业务如何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而不断开发新业务? 2004年,中国电信将在宽带网、IP网、电话网和传输网的建设上进行全面升级,使其真正成为畅通、安全、可靠的信息高速公路,满足市场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客户价值,推进信息化进程。但从动机和逻辑上讲,“满足需要”难免有点被动,你需要,我满足;而“制造需要”的理论基础是“需求不足”理论。从“满足需求”到“制造需求”是时代的进步,是观念的突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用户还未想到、还没有提出需求就超前制造需求,制造业务,进而抢占市场,抢占客户。
电信业务的生命周期与新业务开发是紧密相关的,新业务的出现都是原有业务生命周期结束的驱动。与其它行业相比,电信企业的服务与业务带有显著的创新与高科技的特性,电信是传送人们所需要的高品质的信息,如果没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不能把握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节奏,就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客户对通信信息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就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信息产业部前5个月的统计显示,全国通信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业务收入完成233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12.7%;新增电话用户5826万户,总数达到5.91亿户。目前,电信业务呈现四大特点:——业务总量与业务收入的增幅差距继续扩大。上年同期业务总量增幅高出业务收入增幅18.6个百分点,今年同期则高出27.8个百分点,扩大近10个百分点。——电话用户高速增长。前5个月均新增数达到1165万户,比上年同期月均新增数高出311万户。目前,电话用户新增数已完成年计划的63.3%。——异质竞争较为激烈。在长途通信领域,IP电话通话时长在长途通信业务量(以通话时长计算)中所占比重达45.9%,比占第二位的传统长话高出16.8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仅高出11个百分点。——农村通信发展滞后问题突出。前5个月,城市固话新增数比农村固话新增数高出1432.5万户,而上年同期仅高出540万户。目前,农村固话用户占固话用户总数的33.9%,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注 8] 电信业要与信息化进程实现互动式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技术和业务的创新,实现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
9 结束语
9.1 及时做好技术发展、市场变化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不管是电信行业还是其它企业,在这改革开放的大浪中,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分析发展形势,以行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和打击,使自己生存于社会,立足与市场。如今的网络经济时代,服务器是应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03年中国IA服务器市场销售额为64.5亿元;RISC服务器市场销售额为88.8亿元。有关机构预测,低端服务器的销售2003年将占整体服务器市场的55%,中端服务器2003年占到整体服务器市场的30%;高端服务器2003年占整体服务器市场的12%,2007年将会将到7%。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服务器企业将步入比拼综合实力的新时代,及时做好技术发展、市场变化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得到延续,使新产品开发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和更好的环境。
9.2 以人为本,推进新一代产业链的整体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和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各行业对外开放速度的加快,要抓住各种机遇,协调“走出去”与“引进来”,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宏观经济影响方面,模拟结果表明,在2005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将提高195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3%;居民消费将提高0.58%,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将分别增长26.9%和25.8%,入世后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注 9]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让世界上所有资本都垂涎欲滴的市场,这更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市场,我们要以人为本,推进新一代产业链的整体协调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顺应市场需求、确保服务领先优势的保鲜剂;创新更是一个企业确保领先、制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策划者,要深刻认识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开发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打造“立体创新”的战略思想,创新管理体制和手段,创新企业文化,用创新精神正确理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来驱动新产品的开发。尽管创新具有很大的风险,据资料统计,福特在爱德塞尔汽车上损失了3.5亿美元,RCA公司在它的赛莱克塔录像机上损失了5.8亿美元。各商家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各行业特点采取相应策略,提供符合行业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迎接新的挑战;要时刻把握产品生命周期与新产品开发这条市场主命脉,创造新的未来,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超越。
引文注释:
[注1]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第179-181页
[注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215-216页
[注3] 焦俊:“台湾‘女性经济’引领消费变革”,《杭州日报》,2004年8月4日第9版
[注4] 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页
[注5] 陈放:《品牌学》,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2页
[注6]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第281页
[注7] 容月林:《国内电信业改革与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56页
[注8] 徐少红:“我国通信业呈稳健发展态势”,《人民邮电报》,2004年6月29日第1版,第3857期
[注9] 朱邦宁,孙仲涛《入世后的中国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9月,第64页
参考文献:
1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第179-181页
2 郭国庆:《市场营销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第215-216页
3 焦俊:“台湾‘女性经济’引领消费变革”,《杭州日报》,2004年8月4日第9版
4 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页
5 陈放:《品牌学》,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2页
6 刘仲康:《企业经营战略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版,第281页
7 容月林:《国内电信业改革与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56页
8 徐少红:“我国通信业呈稳健发展态势”,《人民邮电报》,2004年6月29日第1版,第3857期
9 朱邦宁,孙仲涛《入世后的中国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9月,第64页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