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处于附属业务的状态。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从中间业务品种、结构、收入占比、人力资源、服务手段、成本意识、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正文】:
我国加入WTO之后,金融行业的开放已经是迫在眉睫,随着外资银行普遍获得国民待遇,金融市场的竞争将会空前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仅仅依靠传统存贷业务的发展道路很快将走不通,把中间业务的发展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和战略发展重点,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近些年来普遍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重视,发展情况却始终令人难以满意,中间业务仍处于附属业务的状态。研究和探讨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述
中间业务(Intermediary Business),其涵义为中介的、代理的业务。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般称之为“非利息收入业务”或者“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不涉及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即银行利用自己的特殊中介身份,代理客户经营或处置资产,从而获取一定的手续费或佣金。
(一)西方理论界研究文献
西方理论界对中间业务的研究主要是结合金融创新理论,对中间业务近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动因进行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经济学家陆续从不同角度提出各具特色的金融创新理论。其中,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J• Kane,1980)、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L•Silber,1977)、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J • Hicks, 1975, J•Niehans,1981)、以及诺斯等制度学派理论(North,1979)是其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流派。
凯恩(J•Kane)提出了规避型金融创新理(Circumventive Innovation Theorem)。凯恩认为,现实中,政府为了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宏观局面,制定了各种经济立法和规章制度,从而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了各种约束。但经济主体总是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此,会有意识地寻找绕开政府管制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政府的各种限制做出反应,从而产生了规避创新。
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Constraint-induced Innovation Theorem)则主要是从供给角度来研究金融创新的。西尔柏发现,一般地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的金融公司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最高,由此他得出结论,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为了寻求利润最大化,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约束)而采取的“自卫”行为,即“约束诱导”。
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Transaction Cost Innovation Theorem)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金融创新:①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而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②金融创新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反之,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二)国内研究文献
在国内,由于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无论品种规模还是经济效益上都与国外商业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从如何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阻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许多建设性的建议。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